赶在开学前海萍百感交集地搬进了自己的新家。这是她结婚近二十年头一次住新房子,大房子。
当初结婚的时候,是公婆提前在自己单位给儿子置办的房子,二手房,也不大,对于工作不久的海萍他们小两口来说也没什么好挑的了。随着孩子出生,海萍慢慢的有了想法。
海萍两口子在同一单位,条件不错但压力也很大,特别是需要常年上倒班,晨昏颠倒,生活极不规律,海萍一度神经衰弱,无法入睡。最后是拖了关系才调换到正常岗位。老公是工作骨干,她已经调出来了,就更难脱离倒班了。海萍恨死了这种生活,誓死不让自己的儿子再倒他们两口子的覆辙。可是,看看住的单位家属院,周围的子弟学校,海萍觉得儿子的未来已经一眼望到头了。她不甘心,她相信事在人为,于是顶着公婆的压力,开始了搬迁之路。
她的第一个目标是一小的学区房。为了了解行情,她多方打听,找学校的老师咨询讨教,找孩子在一小上过学的同事朋友,听他们的体会意见,最后得出结论: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小学虽然离升学还远,但好的学习习惯和合理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大多是在小学形成的,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于是,赶在孩子上小学前,在一小对面的小区买了一套只有五十多平房子,年代久远,户型老套,价格却不便宜。卖了老房子不够,还贷了一部分款。老公有点心里不舒服,海萍劝他:“你就当为了孩子以后不倒班吧。再说出小区过马路就是学校,多省心。更何况孩子上中学了,再卖了就是了,学区房说不定还涨了呢”
转眼间孩子该上中学了。海萍的第二个搬迁计划提前一年开始准备。中午在单位食堂,常见她拉着孩子在二中和一中上学的家长不放,不停打听两个学校的区别,各自的特点,生源各来自哪里?侧重点在哪里?同事有时烦了,就说:“海萍,至于吗?哪个学校不出好学生?只要孩子本身争气,在哪里上有那么大区别吗?”海萍语重心长地说:“选学校不单是为了考学,你想想,你是希望你家孩子的同学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还是希望她的同学都是领导,教授,专家的孩子?,人家可都是有先天优势的,出息的概率是不是大得多。我哪里是单单在选学校,也是在为孩子以后累计人脉呢。”最终,海萍把家搬到了二中附近的小区,一样的旧房子,还是顶楼。但两口子信心十足地坚信,坚持三年换来孩子的好前程是值得的。
终于,孩子如愿考到重点高中,海萍不用再考虑学区的问题了。儿子拿通知书的那天,海萍自己躲起来哭了好久,这些年的委屈和压在心里的那口气终于哭了出来。她觉得自己作为母亲能为孩子做的都做了,自己问心无愧了。
可是惯性的作用让她停不下来,她又马不停蹄地折腾买房子,她要在高中城附近买套房,这也是他们两口子的首套新房,要把房子收拾的亮亮堂堂,让憋屈了这么多年的孩子在舒适方便的环境里无后顾之忧地学习,一鼓作气考上理想大学。
这就是赶上孟母三迁的海萍搬家的故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