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是器具。”
今天读到这一句时忽然想起前些日子教女儿读《三字经》里面有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中的“不成器”三个字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人。有时是家长的自谦之语如:“这是我那不成器的儿子…”有时又被真切的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出息。咦?似乎变得好玩起来—到底要不要成器?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得弄明白几个概念
1、什么是“器”
“器”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狗的叫声。金文的“器”,字形中间是“犬”,四周各有个“口”字,代表一只狗正在破口大叫。小篆的“器”,字形和金文相近。“器”后来本义消失,假借为器具。因为器具都能容纳物品,所以“器”也引申为才华,如 “庙堂之器”,意思就是有治理国事的才能。现在,“器”也常表示人体中的器官。
2、什么是“不成器”?
意思是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3、什么是“君子不器”?
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由此我理解,“成器”就是有一技之长,甚至是某一领域的专才。就比如庖丁、鲁班那样的领域大咖,必然是成器的。思及此我觉得成为行业牛人这样也好啊!那为何夫子还要说“君子不器”呢?
其实孔子的言论有他的时代背景作为前提,那个时候的人的终极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这个道理。读书是为了做官,彼时的知识分子大多心怀天下,学的是治国安邦之道,作国家的栋梁,追求的是立德、立功、立言那样的三不朽。
而如今,现代化建设让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也相应变得职业化了。我们变成了各类专业人员如医生、教师、工程师、设计师等。在不同领域内耕耘发展。所以“成器”是时代发展对个人的要求。我们必须成为建设大流中的一颗螺丝钉在这个社会里占有一席之地。
那“君子不器”对身处现代的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的理解是,工作有分工,但人毕竟不是机器,在社会关系网中也扮演着不同身份,不能拘泥于一面。我们每日面对的问题错综复杂,不是仅靠某一方面的经验就能解决,还是要不断的吸收各类新知识,拓展新技能。在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接触不同领域的新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在技术上层面讲“不器”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应用状态,即一种迁移能力。
当然作为儒家领袖的孔子,提出“不器”更多是一种对精神层面的要求。“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用现在的话来讲,夫子提倡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看来“君子不器”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即包含儒家活学活用的精神,也体现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静静品读论语,对成为君子心生向往,虽然按照夫子的标准,我现在还只够格称为一个不错的小人,但我就是想成为那个“不成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