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落日收走了仅存的一丝余晖,天色便显露怒意,几道闪电划过眼前,我便知道雨要来了。
果不其然,迟疑几秒,雨迈着轻悠的步伐款款而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携着大地的期许,扬扬洒洒,滴落于绿瓦红墙下,轻盈如飞燕,清声如美玉叮当,用它的支言片语敲破了夜的寂静。
树影婆娑,草色碧绿,星眼低垂,夜广阔无垠,夏雨滴滴,雷声滚滚,吞噬了喧嚣,雨成了夜的主载,洗净了万千浮华,万物自此清明净朗如初。
西北的盛夏,被炎热与干燥充斥着,雨的到访成了一种奢望。十天半月雨能亲临一次,算是福泽了吧!这样的雨不来则罢,要来那便是于轻柔中抽离出凌厉,且寒意十足。性格好变是它的常态了,刚开始的雨,怯怯懦懦,像极了初来尘世的我们,害怕见到陌生的面孔。不一会,雨变得大胆起来,有了莫名的勇气,开始肆意挥洒,一发不可收拾。
夏雨的脾气在这里似乎变得格外大,却让人好不喜欢。我独痴迷这样的雨,一泄如注,气势磅礴,丢弃了江南绵雨的细腻,没有小家碧玉之感,全然是大家闺秀之姿,像极了我们北方独特的地域之风,让人倍感亲切,总想冲进雨,痛快的淋一场,洗断愁思万千。满腹心事,浩荡风云,尽付夏雨中。
雨点越繁密,雨声越响亮,心却越安宁。书香阵阵,丝竹声声,瑞脑升起缕缕烟丝,窗外绿肥红瘦,雨声潺潺,落在树枝,落在花瓣,落在草尖,落在屋顶,激起一首黑夜之歌,再望向远方,夜色阑珊,几许灯火忽明忽暗,宛若希望之光奋力突破黑暗射入曈孔。仅仅听雨声,观雨状,就有一种极致的古典美,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雨的魅力与意韵。
戴望舒说:“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可知诗人也喜雨,夜坐听雨,雨声凄凄,思绪万千,在此刻涌上心间,又在一瞬悟得真理,于雨中化解愁思,至此心境开阔,皆雨之功也。
自古至今,雨多被诗人用于诗中意象,是伤怀离愁的代名词,多少雨便蕴含多少愁。
唐寅说:“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古代雨至,意味着百姓将清闲下来,古人认为这是种虚度时光的行为,误了大好青春,实则不然,在忙碌之余偶得闲瑕,静坐赏雨,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与丰富,是心灵洗涤的过程,片刻的休息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出发。雨声清脆的,但心是沉静的。
蒋捷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流光容易把人抛,年龄不同听雨赏雨的心境自然大相径庭。少年时的我,本就不喜欢下雨,那时候的雨天,道路泥泞,上学路上任雨侵袭,满身雨水,狼狈的在回家的路上奔走,对雨好感全无。
夏雨猛烈,还会打坏即将丰收的粮食。
我喜欢雨是从大学开始的,一下雨满校园的雨伞,色彩缤纷,广播上唱起动听的歌谣,就站在楼上欣赏这雨中之景,让人好不惬意。
此后好多年,都喜欢下雨,并总能在雨中发现独特的风景,内心雀跃。
周作人说:“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多么独到的见解,雨虽是生活的装点,但少一丝不可,多一分便是锦上添花,让人留恋忘返,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是人与自然的使者,静听雨声,就是静听自然秘语,一语足以净化心灵,使人顿悟。
雨不仅是布衣之爱,更是诗人之爱。
柳永的雨听出的是离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的雨听出了思念。
苏轼早年听雨,听出了西湖之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在醉酒中听雨听出了万千愁苦。
心境即雨境,亦如一切景语皆情语,雨因人而被赋予了生命,雨随心动,是心动而不是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