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一个简单又神秘莫测的叠词,它拥有最单调的音节,却包含最复杂的情节。
从字面上我们捕捉不到任何讯息,甚至连它的来源也扑所迷离,它可能来自达达主义诗人“雨果·巴尔”一次不走心的提议,也可能是达达主义者“许尔森贝克”从词典中信手拈来的单词,除此之外,它还存在许多可能性。
也许正是这种开放性与达达主义者们的思想相契合,所以,他们才选择了它。
它既不特指什么,也不限定疆界,达达更像艺术本身,它杀死自己,重塑自己,就像达达主义者们杀死艺术,然后,重新发明艺术。
达达主义,从瑞士苏黎世的伏尔泰酒馆开始,短短数年内,遍布德国、美国、法国,席卷了世界。
一、瑞士苏黎世
提起达达,我们通常会想起杜尚和他的《泉》,以及一系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现成品。然而达达主义的开端,并不是在杜尚的成名之地美国纽约,而是瑞士首都:苏黎世。
1914年,一战爆发,席卷各国,此时保持中立的瑞士,更像是夹缝中的庇护所,为逃难来此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这些艺术家身上,带着20世纪初人们的烙印,他们同时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机械时代的超速革新,他们在悲剧与新事物的双重影响中茫然失措,对固有世界观产生了本质的怀疑。
苏黎世,是艺术家们身体的庇护所,而事实上,他们更需要一个精神避难所,来宣泄日复一日积攒在心头的压抑情绪。
这些情绪在苏黎世的伪和平环境中酝酿发酵,在街头巷尾的酒馆里、旅店里、剧院里,短暂的和平与快乐里滋生着,发酵着,最后一举爆发。
达达的开始,是在苏黎世镜子胡同的一座酒吧:伏尔泰酒馆。而它的主人,是理论家和诗人雨过·巴尔。1916年2月,伏尔泰酒馆开张,标志着达达的诞生。
伏尔泰酒馆,是以雨果·巴尔旅居过的城市慕尼黑与柏林的酒馆为原型设计的,与这些酒馆一样,伏尔泰酒馆提供各种节目表演,从街头摇滚到诗歌朗诵,应有尽有。
酒馆里聚集着来自各个国家的诗人、艺术家、作家、设计师、舞蹈家、电影制片人……
1916年4月,他们创造了“达达”这个名称,他们是最早的达达主义者们,他们因憎恨艺术的专业性而团结在一起,把自己视为文化的破坏者,他们要将一切碎片化,重构艺术。
诗人兼艺术家阿尔普在后来的写作中将说出达达主义者的共同感觉:
“出于对1914年世界战争无谓杀戮的厌恶,我们在苏黎世献身于艺术。当枪声在远方发出持续而低沉的隆隆声时,我们竭尽全力唱歌、绘画、拼图、写诗。我们在寻求一种基于基本原则的艺术来治疗时代的疯狂,寻找一种可以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恢复平衡的事物的新秩序。”
1916年到1917年期间,阿尔普创作了一系列的拼贴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阿尔普随意将纸张洒落在衬纸板上,并把它们固定在掉落的位置,用这种随机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这种随机性本身,意味着对照本宣科式的艺术的挑战。
在达达主义者的眼中,艺术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他们平等的看待诗歌、绘画、拼图、电影、与日常生活,苏黎世达达的语音诗歌,和拼贴作品,无一不展示着碎片化的艺术。
无独有偶,这种随机性也出现在杜尚的作品中。
1912年,当时还身在巴黎的杜尚开始创作经典之作《大玻璃》,又名《甚至,新娘也被她的男人剥得精光》。
“他把一群用机械装置做成的‘单身汉’放在作品的底部,以反衬作品顶部的‘新娘’。他抛下三根线,将它们落下时的形状‘固定住’,依此制作了模板,把它们视为标准的变异,用来帮助确定《大玻璃》中单身汉的位置,暗示他的作品是不同于外部现实的非理性的物理法则。”
比起现实世界的既有标准,他更愿意使用这种随机的变异的标准。达达主义试图排除人为的影响,选择一种非个人的完全独立的法则来引导创作。他们本质上怀疑人类的理性、同时也排斥弗洛伊德的非理性系统,他们几乎什么也不相信。
二、美国纽约
杜尚在这幅《大玻璃》上几乎花了十年时间,并且尚未完成就搁置了,1915年,他离开法国,来到美国纽约。
杜尚的到来,标志着纽约达达的诞生。
纽约达达最著名的事件,要算1917年4月杜尚的作品《泉》被“独立艺术家协会”拒绝。
拒绝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达达现象。
《泉》是杜尚随机买来的一个男士小便池,贴上标签后,直接送往“独立艺术家协会”展出,被拒之门外。
现成品作为一种“艺术”,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它是一种对艺术的质问,为什么艺术非得是绘画、雕塑,和摆在美术馆里的阳春白雪?为什么艺术非得需要一个确定的概念和划定的疆界?为什么艺术一定要为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不可?
如苏黎世达达主义者,特里斯坦·查拉1918年在《达达宣言》中所说的一样:“客观的说,一件艺术作品绝不为任何人呈现美感。”
对达达主义而言,不存在任何标准化的美的经历,艺术的本质就向质疑开放。
三、德国
1918年,在苏黎世达达中有杰出表现的许尔森贝克离开瑞士,前往德国,并将达达带往柏林。
当时的德国刚刚战败,整个国家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摧毁,随之发生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形式被全面怀疑,德国达达主义也就应运而生。
在德国境内,形成以柏林为中心的三个重要的达达据点,分别是柏林、科隆,和汉诺威。
1、柏林
介于德国的军师状况,德国达达显示出了高度的政治化,他们一面公开反对传统审美趋势,一面有组织的举办所谓的“达达交易会”。
1920年6月,柏林举办了著名的“国际达达交易会”,这是一次公开示威活动,展厅照片被广泛流传,世界各地的报纸都刊载了有关这一活动的文章。
“照片显示一件塞得鼓鼓囊囊的普鲁士军官制服从天花板上悬挂下来,颈上还配着一只石膏猪头;乔治·格罗兹和约翰·哈特菲尔德构想的时装模特的头颅是一只发光灯泡。交易会的展示墙上挂着豪斯曼等人制作的照片蒙太奇和格罗兹或奥托·迪克斯的画作。与之争辉的是那些写着‘达达与革命的无产阶级在一起’、‘每个人都可以做达达’、‘艺术死了:塔特林的新机器艺术万岁’等标语的海报。观众很难将展出的(反)艺术和这些接二连三挑起论战的一大堆事物区分开来。”
这场极其讽刺的无厘头交易会的举办,直接导致了柏林达达的结束。
2、科隆
1920年4月举办的“科隆达达交易会”是柏林交易会的蓝本,它十分讽刺的模仿了一场商业交易会。“人们通过啤酒大厅的公共小便池进入展场。在展览会开幕式上,一名穿着圣餐仪式服装的年轻女孩朗诵色情诗歌以招待观众。展出的作品包括马克斯·恩斯特的一件雕塑,旁边系着一把用来破坏它的斧子。”
科隆达达的代表人物马克斯·恩斯特擅长拼贴艺术,照片蒙太奇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因此受到邀前往巴黎举办展览。那些本质上无关政治但又极其荒诞的拼贴和照片蒙太奇,以惊人的形象碰撞为特征,表达着他对之前艺术的强烈不满。
3、汉诺威
汉诺威是德国达达的前哨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库尔特·舒维特。
四、法国巴黎
1919年,巴黎达达诞生,它的基调相当消极。
正如巴黎达达虚无主义大使“皮卡比亚”的《食人者宣言》中所写的一样:“至于达达,它闻起来什么都不是,虚无,虚无,虚无。它就像你们的希望:虚无……它就像你们的天堂:虚无……它就像你们的政客:虚无……它就像你们的艺术家:虚无……”
巴黎达达的主要表现是一系列的公开挑衅,而安德烈·布勒东公开朗读《食人者宣言》就是其中一件。
在这些挑衅行为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模拟审判”。
“1921年5月13日,安德烈·布勒东和一群他的达达盟友们以及许多文学和政治名人参与了一场古怪的“模拟审判”。他坚信著名的右翼作家莫里斯·巴莱斯犯了‘危害精神安全罪’,达达主义者们把自己精心装扮成高级法院的法官,而不愿屈尊前来为自己辩护的巴莱斯就由一个木偶来代表。”
特里斯坦·查拉对达达竟然承担审判工作感到吃惊和鄙视,认为布勒东的行为标志着达达转向了另一个先锋计划,而这一点在1922年的“巴黎代表大会”上被证实,布勒东带领他的盟友成功转向超现实主义。
1923年7月,特里斯坦·查拉举办“老成的心晚会”,这标志着达达主义正式宣告结束。
达达主义从苏黎世开始,再到纽约、柏林、巴黎,在短短的几年间席卷了欧美各国。
达达主义不单单局限于绘画领域,更涉及诗歌、电影、工业、生活,与其说它是一种流派,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可以为自己带来一个达达主义者的身份。
如果说达达主义之前的其他先锋流派,诸如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是带给人们视觉上的震撼,改变的是人们看世界的角度,那么达达主义者更接近于对艺术本身的思考,试图改变的,是人们思维的方式。
除了巴黎之外,达达主义者中的大部分人更偏向于尼采的哲学。
尼采:“上帝死了”,我们需要“重估一切价值”
达达:“艺术死了”,但“艺术可以被重新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