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周末了,把该打扫的家务整理了一遍,收拾妥当后已近中午,看着锃光瓦亮的地板,阳台上刚洗完的衣服,很是想犒劳下自己,之前为了点一次外卖,煞费苦心,总是凑来凑去,能凑出大额满减的订单,往往吃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
点来点去,也没什么可口的,突然想起好久没吃肯德基了,就索性来一份吧。肯德基是自己的配送团队,送到时差不多五十分钟后,打开门后,小哥很是客气的递上餐点,然后又从手中递来一张纸条。
“您好,您的餐点,另外,这是明细,请您核对。”道声谢谢后,我准备关门,因为之前其他送外卖的,对话进行至此已然结束,小哥微笑着鞠了一躬,“如果您对本次用餐有任何意见,欢迎拨打纸条上的电话进行反馈,再次感谢。”
也许是看到电梯已经下去了,所以我下意识的在门口,陪小哥聊了一小会儿,他很娴熟的收好单据,“你很优秀啊,能把工作干的这么有兴趣”,我也是有话没话的聊着,“不是吆!”小哥微笑着摇了摇头,“这是我的工作,它能帮我获得其他兴趣,但它本身不是。”
电梯来了,道过再见后,小哥再次微笑着提醒我,有任何问题可以打电话,看着电梯门关上后,他那一直从未在脸上消失的笑容,就像一张照片一样,停在了脑子里,还有那句颇有深意的话。
工作本身不是兴趣
我们常说,要把工作当兴趣,这份工作才能做得长久,才能有意义。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兴趣,心理学名词,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
从定义来看,兴趣和工作应该是截然不同的,兴趣是基于精神需要的,而我们对于工作的态度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条件允许,很多人会选择不工作,说简单点,就是我们从精神上,是不想工作的。
正像小哥说的,工作本身不是兴趣,那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种体力或是脑力换取等额价值的交易,也可以说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求生手段,那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把工作干的兴致勃勃?总跟打了鸡血一样?
主观取向与客观需求
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如果你向往诗和远方,那是你的主观取向,自由,新鲜;但是没钱,那是你的客观需要。有没有可能,一份工作做得有没有兴趣,高不高兴,往往取决于主观取向与客观需求,谁占比更大一些。
在一份工作中,如果你的主观取向更大,也就是说,意义和价值等一些更主观的精神需求占据工作主导,会促使人在进行工作时,不会很看重事少钱多离家近,而往往更看重工作本身为自己带来的意义。
反之,如果客观需要占主导,人往往被压抑,总是被工作牵着鼻子走,无聊与厌倦充斥着一整天的工作,迫于养老保险齐全,或是工资待遇的牵制,亦或是朝九晚五的安逸,而选择屈服,从而把一份工作干得毫无生机。
个人观点,仅供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