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一种共鸣,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无论语言、民族、文化,无论何人,都会油然而生的——那便是关于母爱的共鸣。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文章是那篇《秋天的怀念》。21岁,最狂妄的年纪,史铁生经历了人生最重大的打击——双腿残疾,在他被痛苦、迷茫吞没的同时,比他更痛的,是他的母亲。丈夫早亡、儿子瘫痪又自暴自弃,女儿年幼尚未独立,几乎所有不幸的事都降临在了这位母亲的身上,但她没有沉沦怨艾,总是给予儿女最温暖的关怀。直到最后一次昏迷前,仍惦念着:“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读到此处,何人不会为这位伟大的母亲感动而落泪?那一刻,我心如刀绞一般,一阵浓重的悲哀潮也似地要从心房涌出,仿佛要把我压倒,捧着书的手难以察觉地颤抖,窗外明明是晴空万里,我的眼前却好像遮上了一片阴云。我深吸一口气,想平复下心情,却感觉连空气都变得苦涩。平静下来,我的心不再翻滚,却感到一股日暮退潮般的悲凉,如壮士舍生取义,诗人视死如归,那是对“奉献”一词的敬仰与惋惜。不知是为母亲的徒劳无功,还是为儿子的后知后觉。
现在回想起来,我并没有史铁生那样悲惨的经历,也并没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缺憾,却感到异样的痛心,怕不是单纯的可怜这对母子,而是内心隐隐察觉:这种苦是母爱结的无花果,怕是人之常情。希望的源头是爱,可尽头却是悔恨。
不久之后我就买了《我与地坛》这本书,书中更加详尽细腻的文字为我传达了史铁生对于母亲的追悔与怀念,我竟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不禁和书另一头的作者一样,眼泪浸湿眼眶,痛悔涌上心头。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我们的经历却如此相似。读到史铁生的母亲央求陪他去北海看菊花,史铁生勉强同意时母亲喜出望外时,我想到周末在家时母亲也是同样地央求我放下手中的作业去和陪她出去散步,我关心于重要的学业又不忍拂她的请求,便答应写完作业便陪她去,她喜悦的不住夸赞我,最终却还是等了足足两个小时。史铁生还写道:“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让我想起母亲原来也有个画画的爱好,可自从搬了家没了老人辅助她只能承担起大部分照顾家人的责任,不记得已经有多久没有拾起过画笔了。而史铁生的母亲推他到地坛时的情景正像我的母亲送别我离家出行的模样,一丝担忧,两丝欣慰,三丝不舍。读着读着,我感到我成了史铁生,而我的母亲就是他的母亲。
不正是如此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史铁生,而我们的母亲也都是一样的。我不曾想到,母爱的力量,可使史铁生从苦海中脱身,进而领悟与寻找生命的真谛,可使我乃至千千万万人产生同样的共鸣。这共鸣的源头,是那同样的母爱。可,身为子女的痛悔,是否又是一种共鸣?
龙应台感叹:“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又有言“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遇,而母爱是为了分离。”《岛》中说:“人就是这样,等终于到了懂得珍惜的年纪,偏偏又走散了。”不同的话中透着同样的感伤,叹息爱的错过。叛逆的青春期,争吵中妥协的是母亲;远走他乡,目送背影的是母亲;而有多少长大的孩子,像史铁生一样,后来的忏悔抹不了过去的冥顽。
我不禁唏嘘,正是子女的追悔,才更突出母爱的伟大。
遂想起书中,史铁生的母亲,将泪水、痛苦和煎熬,化作最深沉、包容的爱,令史铁生用一生去追忆、思念。忍不住发问:是什么使这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做出如此大的牺牲?难道仅仅是因那所谓的血缘关系?我想不仅如此。
伟大母爱的背后,隐藏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