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过一本关于禅修的书上写过这样一段话:在寺里专心修行一段时间的人,在修行的那一段时间里,心情会变得非常的平静、祥和,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幸福。这种感觉能持续一段时间。但只要从修行的环境回到家庭、工作、社会生活中,那种平静和喜悦很快就会打破,又被习气所填满。
为什么平静和喜悦无法在尘世生活中持续呢?
因为在家庭生活、工作、人际交往中,我们无法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我们面对其他人,他们说的话、做的事,就是无法完全合乎我们的心意,而自己在专心的修行冥想中,主要是和自己相处,改变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回到平静的状态,完全是可以自己控制的。这种掌控感,让自己觉得自己就是主人,有安全感又充满力量。
而他人,是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尤其是看到孩子不写作业,手机不离手、看一整天电视,自己的房间衣物不整理,很脏乱的时候,就觉得这些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而又无法让孩子乖乖听话,放下手机去写作业、去整理,这些无法控制的事情,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失控当中,感到非常无助、迷茫和烦闷。
如果能觉察到是因为他人与事情不如自己所愿,让自己无法平静下来,那就试着放下对他人和事物的掌控和期待,对眼前的人事物,都试着放手,对自己说:“他人是除了自己之外,有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人,无须把自己的掌控感交由他人来实现,放下对他人的期待与控制,专注于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就好”。
当自己能掌控的事,多过失控的时候,就重新找回了主权,力量才会回到自己身上。
我知道这些道理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一个人的习惯确实很难改变,当烦恼大过平静的时候,自己是否可以改变一下想法与行为,让自己过得更舒适一点?因为要去改变别人是一件更难的事。
从我9月份搬过来独住之后,到现在也有2个多月了,这段时间因为没有与孩子一起住,少了很多眼见的烦恼,再也不用看他们玩手机玩得天昏地暗,我着急上火,又劝又哄都无济于事,反而让亲子关系变得更疏远。也不用为了这事,和孩子爸爸一直交涉无果,气坏了自己。
失控的事一下子就从我眼前消失了,我把自己一日三餐安排好,身体与精神上只需照顾自己,我的掌控感全回到自己身上,几乎没有无助的感觉,心情真的平和了很多。
我非常理解那些和我抱怨孩子在家就很郁闷、憋屈的妈妈们,她们的心情,我完全能体会。在两个多月前,那也是我的真实写照,只是我现在远离了那种失控的环境,所以才有现在的云淡风轻和安宁,如果让我再次回到那种环境里,或许我的失控感和烦闷又要重新占据我的身心。
郁闷、苦恼的妈妈们,可以试着对孩子放手,试着不要去控制他们,让他们完全按我们的心愿来生活是不可能的事,允许他们无法听我们的话,我们不需要从他们那里得到做主人翁,自己说了算的感觉,我们可以做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事,取悦自己就好了。
让自己从家庭、孩子身上偶尔脱身出来,喘口气,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把注意力也分一点在自己身上,多多关心自己,让掌控感多过失控感,烦恼就会少很多。你心情平和愉快了,周围的世界才变得更加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