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手头有不少好素材,却不会组材,这阶段带着他们一起做。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这灵物,无时无刻不在显示其智慧。“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得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刚柔之间,即是智慧。人何不亦如此,刚柔并济,成就和谐的自我。
人心自有坚硬之处,刚毅冷峻的性格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强。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丹心,是梁思成站在城墙下,向世人高喊“要想拆毁古城墙,那就砸死我吧”的赤子忧心,是裴多菲捍卫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最高人格。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信条,时时恪守。不畏强权,不畏挫折,在自我人格的修炼中,永不可缺失。
但倘若以刚凌弱,以此获取主动权、话语权,则不可取。这样刚硬的人,往往过分在意自我意志的实现。一味地恪守自我的准则,性格中不掺柔软的刚硬,最终会如一堵围墙隔绝与他人的正常交流,将冷漠与隔阂种在心底。
刚与柔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有诗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刚硬坚毅是理性,捍卫它。但刚中亦不可缺失“细嗅蔷薇”的感性。无论作猛虎时勇敢向上,还是沉于蔷薇盛开的迷醉芬芳,都是造就和谐自我。苏轼高唱:“共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心怀天下,豪情万丈;苏轼又轻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以词抚慰亡妻,诠释文人君子的风范。亦刚亦柔的苏轼在刚与柔之间寻到了人生的定位,他的人格魅力在刚与柔之间溢满天地。
刚柔并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羲之兰亭,纵横间文字飘逸而又显露铮骨,氤氲着豪情与柔情的墨香弥漫开来,得“天下第一行书”赞誉,传承后世。杨绛先生直言:“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跌倒,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善哉斯言!无欲则刚,高贵的气质里保有最柔软的天真,潜心做事。国画大师吴冠中从乡村生活中得到不一样的艺术感受,不由自主地浸入艺术的炼狱,取其魂而弃其壳,成就他带有浓厚中国文化意味的中国画。
过分的刚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刚柔并济,成就和谐自我。每一个自我,既要有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应有对温情生活作出灵敏感知的能力。恰如龙应台,在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
“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有恕涛,也有柔风,刚柔并济,恰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