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求知观
《论语·为政篇》第17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说:“子路呀,我教给你怎样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明智呀!”这一章,孔子教导子路求知应抱有的态度和方法,启示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切不可自己欺骗自己,强不知以为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的是人们对待知识要有谦虚和实事求是的真诚态度。荀子在《儒效篇》中说:“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这可以看作是对孔子此说的极精辟的诠释。
俗话讲,“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说一个人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承认和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对自己不懂的问题敢于说不知道,这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不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事物或知识,或者不懂偏要装懂,就是自己阻塞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道路。只有实实在在地承认自己有不懂的东西,才有可能激发起自己求知的欲望和动力,对未知世界孜孜以求之,从而把不知转化为知,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是知也”的道理。
《论语》中,孔子还多次谈及求知问题。《论语·阳货篇》孔子给子路讲“六言六蔽”时其中“一蔽”就是“好知(智)不好学,其弊也荡。”一个人,如果希望自己有智慧,却不爱学习,就会成为耍小聪明,放荡而无根基的人。《论语·八佾篇》孔子讲“杞宋无征”的典故时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这是说,对于夏礼、殷礼,我能够讲得出来,但没有足够的历史典籍和贤人来证明。这个,反映了他对待历史、对待学问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样是《论语·阳货篇》中,孔子把“道听而涂说”者斥之为“德之弃也”,反对只凭一知半解就发表见解,或下判断、做结论的轻率做法。
《论语·卫灵公篇》“子曰:‘赐也,如以予为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向子贡传授自己的经验时说,你以为我是靠多学而强记的吗?不是,我是抓住其中的要领,“一以贯之”地把知识贯穿起来的。由此可见,孔子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在把握真谛基础上贯通起来的思考。
《论语·为政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向老师请教谋求官职,获得俸禄的方法。孔子却给他讲了一番怎样做人,怎样求知的大道理,告诉他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多闻多见,慎言慎行,减少过失,这正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和不断学习进步的基本态度和原则。
关于求知,孔子是最好的身体力行者。《论语·述而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八佾篇》“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不仅“每事问”,而且是“敏而求之”,更难能可贵的是“叩其两端”,正反两方面都要搞清楚。
关于求知,孔子还坚决反对四种不良学风。一是“毋意”,就是不能毫无根据地主观臆测。二是“毋必”,就是不能绝对化地肯定和否定。三是“毋固”,就是不能拘泥守成而固执己见。四是“毋我”,就是不能听不得别人意见而唯我独是。(《论语·子罕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个著名的“治学四戒”,既是学习方法,更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
今天,重温孔子关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诲,继承和借鉴孔子的“治学四戒”精神,仍然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