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五千年1:赋、比、兴

“赋、比、兴”,古代诗歌三大表现手法,源远流长,滥觞于《周易》,在《诗经》中得以成熟,至《楚辞》时更是登峰造极。尽管这一脉络看似清晰,但历代学者对此仍有诸多争论。

南北朝诗家钟嵘(约468年—约518年)曾对此有独到的见解:文虽终而意有余,此之谓“兴”;托物言志,此之谓“比”;直言其事,此之谓“赋”。诗歌创作中,灵活运用此三者,并辅以独特风格和文采,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深深韵味和心灵的触动,这便是诗歌艺术的至高境界。

历代诗家对“赋、比、兴”的理解各有千秋。简而言之,“赋”即直言其事,无论描绘或抒情,均直截了当;“比”则通过比拟传达情感或描绘事物,或以物喻物,或拟人;“兴”则由一事一物触发创作灵感,使作品充满韵味和深度。

以诗例解读“赋、比、兴”的运用:

《诗经·关雎》中的“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直接描述雎鸠在河洲的鸣叫,继而又直言对窈窕淑女的赞美,将其比作君子理想的伴侣,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经·硕鼠》中的“比”:“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以硕大之鼠比喻贪婪之剥削者,生动描绘了剥削者的贪婪无情,表达了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至于“兴”的例子,可见于《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人由桃花盛开之景,引发对新娘美貌和婚姻幸福的赞美,体现了“兴”的特点,即由物及情、由景及人,引发诗人的情感和创作冲动。

再看《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诗短短四句,却巧妙融合了“赋、比、兴”三大手法。诗人先用“赋”描述蒹葭和白露,营造清新场景;再用“比”以“水一方”比喻伊人的遥不可及;最后以“兴”的手法,通过追寻伊人的描述,引发读者对爱情的共鸣和向往。整首诗简洁而富有韵味,展现了“赋、比、兴”的综合魅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7,314评论 0 18
  •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
    不较劲的智慧阅读 275评论 1 4
  •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大约...
    一点抹茶阅读 670评论 0 5
  • 今天是关于诗经专题的复习。 四言诗的形成,翻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标志着原始诗歌的终结,古典诗歌时代的开始。...
    鹿白灵阅读 622评论 0 1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艺术上的成就不仅在当时,即使对后世来说,也是有巨大和深远影响的。 《诗经》不仅表现...
    佛晓星辉阅读 6,493评论 1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