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严格按照我们南街小学的课改成果:“问题教学法”上了一节课。课题是《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流程如下:
一、回顾所学、引入新课。
回想上节课都学了什么内容和方法。相机板书:读书态度、读书方法;组词法、看注释、查资料。今天我们将利用这些方法来学习第三则小古文。
二、读好古文、发现问题。
1.出示古文,指名读。(因为早读时我领着孩子们通读了几遍这一课,所以这里只做检查。)
2.提问:关于这篇小古文,你有什么问题?看孩子多数提问的方向是某个词语如何解释,我就稍微引导了一下:“我发现咱们提的问题都是某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从其他角度进行提问的?”并板书“意思?”孩子们很有眼色,立马转了方向:“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则小古文讲了什么内容?”、“有志、有识、有恒的顺序能不能调换?”我立刻表扬这些提问的同学,并板书“作者?内容?顺序?”。
三、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1.自由读小古文,试着解释。
2.在解释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提出来班内解决。在班内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又一次引领学生关注获得信息的方法和渠道。
四、小组合作、翻译古文。
为了防止有同学出现游离状态,在小组合作前,我进行了简单分工:一号二号负责商讨翻译,三号负责归纳他们的翻译方法,四号负责把翻译的内容写下来。
我则负责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解答问题、记录时间,并在多数小组完成之后先看一看,发现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在翻译纸上做标记。
五、班内讨论、有效引领。
我把展示台打开,对多数小组内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纠正。并让他们把改正过的翻译多读几遍、大部分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然后又相机出示了PPT,引导学生明白这则小古文主要是讲读好书的条件(或着叫“关键”)。从而引导解决“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小古文“总分总”的结构,及“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的关系。
六、对手互测、夯实所学。
小对手互相出题,每人给对手出五道题。可以是字词方面的、翻译方面的、内容方面的等等。
但是由于留给学生小组讨论、翻译课文的时间和班内讨论的时间太长,导致孩子们题还没出完就下课了。
整节课下来,我感觉自己上课确实轻松了不少,最主要的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事做,所以绝大多数孩子在课堂上都是活跃的,鑫、千也努力参与到其中,不会写的字组内其他成员主动去教。但佳刚开始两眼通红,组内活动不看不听不参与,经过调解,后面也参与讨论了。
课下我访问了二十多个学生,多数觉得这样上课比较好,愿意这样上课。也有两个同学面露不屑,说还行吧,更希望听老师讲故事。
直到现在,我还是习惯每节下课思考同一个问题:“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所以反观这节课,孩子们应该巩固了翻译小古文的方法,一部分学生背会了小古文及意思,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这种“问题教学法”的尝试还要更进一步,我应该思考一下如何把各种文体的文章与“问题教学法”融合起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