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冲之,北宋江西诗派诗人。他的咏梅词《汉宫春·梅》清逸隽永而韵味悠长,咏梅也在咏人,梅花的形象和特性恰好体现了词人的人生和价值追求。(另一说法该词的作者为宋代文人李邴)
汉宫春·梅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离?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1.做人当如梅之耐得住孤独和寂寞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梅花生长的环境在“竹梢疏处”,可算幽僻,甚至荒凉。同类之间也不集聚抱团,“横两三枝”而已。以人作比,它就像离群索居者,远离喧嚷人潮。
除此之外,它“人缘”似乎不太好。东君不爱惜它,燕子躲避它。东君是传说中的司春之神,对梅花似无怜香惜玉之意,故遣雪霜欺压之。燕子畏惧料峭春寒,有意避开梅花的花期。只有同样孤独的塞外鸿雁,归飞之途与之偶遇。
梅花寂寞与否我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它处于孤独状态。这一切似乎源于它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这条路凄清苦寒、人烟稀少。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安静清朗、鲜少花花世界的纷扰迷离。两条路是否通往同一个终点未可知,但离群常常比合群更容易寂寞。
人教版初中语文有篇课文,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结尾写道: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其实,无论人迹多寡,喧嚣还是静谧,走哪条路都需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决定我们一生道路的因素中,路况固然排名靠前,行路人的状态同样不可轻视,具有扭转乾坤之力。喧嚣的大路可能比静谧的小路更考验忍受孤寂的能力,因为通向目标的路,自始至终的志同道合者寥寥无几,有人半途放弃,有人放慢脚步,甚至有人改道,因此踽踽独行的情况总归不可避免,尤其对于习惯了热闹的人而言,孤独和寂寞将更加难熬。
还有一种情况,四面喧嚣越甚,越容易掩盖内心的声音。刘同说:曾经我认为孤独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现在我认为孤独就是自己都忘记了与自己对话。人的精力始终有限,当我们疲于应答外界的声音,心灵诉求被压缩和后移,久而久之很可能忘记心底的那个声音应该置于首要位置。因为,激励、劝诫等各种形式的帮扶,起作用的前提都是从心底真正认可并持续发力。正是梅花耐住了一路上孤独和寂寞,才拥有“人夸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的力量。
2.做人当如梅之坚守和贯彻准则
坚守准则是耐得住孤独和寂寞的延伸。词的上阕多着墨于春神、燕子、大雁等事物对梅的态度,下阕则着笔写梅花对外界环境的回应。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离?梅花偏安于山野茅舍,乐居翠峦清溪之间,认为琼楼华屋不及其乐。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有称“故人”指北宋诗人林逋,他颇爱梅花,其诗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著名,恰为咏梅诗。此句写林逋之后,鲜少咏梅的佳作。
由这两句看,梅花的处境更加孤寂。但是反过来推测,梅花孑然一身的结局与其主观选择不无关系。它主动放弃豪奢的生存环境择山野而居,而山野必然不似闹市车水马龙。林逋能与梅花“成为知音”,因为这一人一物意趣相投,林逋是隐居孤山的隐士,梅花是孤高之士。
选择背后体现了他们的行事准则和价值追求。且不评价他们的选择标准和价值判断正确与否,事实上这些准则往往也不存在黑白、正误的差别,做人当如梅,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坚守”“贯彻”,也就是果决地做出取舍,且做到不轻易动摇。鱼与熊掌得兼的全美情况少之又少,须舍须断,既有所得,就不必耿耿于所失。
3.做人当如梅之洒脱
全词花大篇幅描写梅花的孤独境况,甚至遭到欺压打击,直到末尾笔锋一转: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梅花依然不减芬芳,持之以恒散溢清香。风流不在人知在谁知?梅花或者说词人给出的答案是:自知就够了。无论一流清绝,还是落寞独行,旁人说短论长各有其理,该像梅花一样心中有杆自我衡量的秤,否则极易左右摇摆而损耗前进动力。
梅花风度洒脱,不在于特立独行,在于它不是为了特立独行而特立独行,否则叫“做作”。它离群索居、踽踽独行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确实知音难觅;它香远益清也并非为了博好评、求关注,而是风流使然。它的心思全在完成花期,外界的质疑、疏离、打压对其心态毫无影响,因为它的观众从来都不是这些看客,它为自己绽放。真正的洒脱,不看当事人的言论行事,更不看外界对他的品评,看的是他坚定的自我认同心以及面对褒贬时内心的波澜不惊。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