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部时隔七年,《电锯惊魂》系列第八部《电锯惊魂8:竖锯》于2017万圣节全美公映。
虽然一早就知道引进无望,但还是有必要聊一聊这部电影。
《电锯8》口碑不能算很好,烂番茄指数也一路走低。
特别是有《小丑回魂》珠玉在前,即使是在恐怖片类型里也被抢了不少风头,但最终《电锯8》还是收获了3800万票房,称得上是小成本电影中的赢家。
2004年《电锯惊魂》第一部问世,技惊四座。
这部只用18天拍摄完成的低成本电影成为那一年最令人“惊恐”的话题,温子仁导演从此在这个相对小众的类型片领域大放光彩。
作为一部IP续作,特别还是一个几近被奉上“神坛”的系列,想要既满足铁杆老粉的观影需求,还要平衡好新观众的接受度,难上加难。
许多老粉不约而同给出了差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这一部的内容创新度太低。
游戏中的死法几乎全是前作中的翻版,角色设定大多似曾相识,对于人性丑恶的揭露也缺乏力度。
这让影片几乎没有抓住该系列的精髓,更有影评人指出“像是拙劣的模仿之作”。
不过,如果你从未接触过这个系列,也许《电锯8》反而是个不错的选择。
《电锯8》的开场是一段非常标准的追逐戏,剪辑干净利落,镜头运动丰富娴熟。
嫌疑人在混乱中被警方击中,倒下后他仍然反复说着:“游戏已经开始了。”
镜头切换,我们看到的是四双惊恐的眼睛。
五个人被铁链囚禁在密室当中,低沉平稳的声音从喇叭里传来。
“I want play a game.”
锁链拉动,迎面就是布满锋利锯齿的墙壁。
接下来的故事回归到传统的密室游戏设定当中,被抓来的人都曾作恶,只有忏悔的人才可以活下去。
电锯、针筒、巨型绞肉机、断腿、毁容、枪杀……各种猎奇的死亡游戏轮番上演。
但是《电锯8》打破了纯粹的密闭空间,反而采用了双线叙述:除了密室中的血腥,密室外的警察也在追查凶手。
比起早期浓重的cult风,《电锯8》可能更接近一部带有强烈血腥成分的悬疑侦探片。
影片的评级也从R18降至M15,这意味着许多青年人在家长的陪同下也可以观看此片。
对不习惯恐怖片又想尝试一下的观众,可以说是相当友好了。
或许斯派瑞兄弟是有野心的。
斯派瑞兄弟实际上是原本就是邪典电影出身,他们早期的《猎杀活死人》、《嗜血破晓》都在影迷间小有名气。
但真正让这对兄弟进入大众视野的,还是2014年的科幻猎奇作品《前目的地》。
这部“男的”我睡了“女的”我,我生了我还要杀我的科幻惊悚片,越到最后一分钟越令人瞠目结舌。
《电锯8》在镜头语言方面很准确,色调也褪去了早期的粗糙寒冷,反而更接近好莱坞标准工业流程的色调,斯派瑞兄弟甚至还用蒙太奇玩弄了观众。
我们一直以为的同时空双线叙事,竟然并不在同一个时间点上,空间的错觉蒙骗了观众的眼睛。
直到最后一刻,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发力点。
在这种直观的感受上,《电锯8》和《前目的地》其实很相似,都是相对慢热的作品。
这也许并不符合人们对这部影片的心理期待。
如果将《电锯8》放到恐怖电影史里去看,这种源自电影本质的玩弄可能比剧情的反转更有意思。
历史上的第一部具有恐怖元素的电影可以追溯到乔治·梅里爱于1890年代晚期所拍摄的怪物默片,恐怖电影的发展史几乎和电影史的时间一样长。
早期的恐怖电影大多是哥特小说的翻拍,直到60年代希区柯克的《惊魂记》问世,恐怖片的描绘重点才真正转移到人类本身。
70年代恐怖片开始强调凶杀的惨烈与真实,但到了90年代一大批主打妖鬼题材的作品再次回归。
不得不感叹,历史像个循环。
如果说《电锯惊魂》的第一部重新掀起了B级恐怖片黄金时代的热潮,那么《电锯8》做的,更多是恐怖元素融合其他类型片的尝试。
第一部一反套路,去除了警察视角,反而是从受害者一方呈现一派冷酷血腥。
到了第八部,导演又试图重新引入警察的视角,受害者视角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这种尝试既是一种复古的趋向,也是人们“猎奇”心态逐渐消退后,恐怖类型片的新探索。
《电锯惊魂》系列注定要在恐怖片电影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它可能已经不再只是一个IP系列,还是恐怖电影十几年来的小小缩影。
恐怖电影还在发展,竖锯精神仍在传承。
在《电锯惊魂》系列中,竖锯是绝对上帝的存在。
他创造一个世界,他制定规则,对违反者毫不留情的惩罚。
任人丑态毕,他依旧冷漠自持。
他将标志传递下去,像上帝创造了亚当。
人们热爱《电锯惊魂》并不是单纯的追求血腥,而是直视鲜血洗礼下的人性审判。
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可恨的是,人只有将死,其言才善。
以血还血,重新反思对生命的尊重,只有珍惜生命的人才有资格活下去。
影片中有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一条命值多少钱?
突然想起,我好像已经很久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了。
作者:藜照
首发于公众号:素人看电影
(此文为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