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周六,自然是一场彻底的懒觉,以缓解刚过去一周的疲惫。上午就这样悠哉游哉地过去了,中午,吃同事喜酒后,和好友转街到两点回家,又开始午睡,整个就是一个庸懒状态。心里也安排着,午睡彻底了,还是看看《论对话》,争取把《共享性思维和无限性》这一章批注完,让这本书第一遍看结束。
就在三点半,午睡醒来,打开手机一看,郝老师的“一周观察”直抵眼睛,《要追问自我是否成长,而不必看重分数的高低》,这凛冽的题目一下让我从睡眼朦胧中清醒过来。随即,点开文章,细细拜读。郝老师的话鞭辟入里,字字锥心。他强调我们不应在意分数,而应在意自己是否成长,自己的学生是否因自己成长而在快速成长。他告诫大家,轻轻松松待在舒适区,哪能获得真知的成长。他追问大家,是在真努力,还是自认为的努力,真努力是全力以赴。他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周围不学习的人太多,周围的懒汉太多,所以不要以为比他们努力就是真努力了。没有勤奋的态度,哪能写出高质量的作业。郝老师还告诉大家:影响人成长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理解。郝老师认为网师里纯度不够,有些是叶公好龙、滥竽充数。
这句句尖锐的提醒无不直刺我的内心,这段时间,准确说从11月中旬,我就开始懈怠了,再没有刚进入网师的那份冲劲、那份痴迷、那份吃苦的精神。或许,我真如谈恋爱一样,过了热恋期了。想想8月15日进入新网师,对我们新学员展开的那场扎实有效的培训,榜样教师用深刻的语言,用鲜明的理念,用生动的事实,洗涤了我的精神,点燃了我的内心,唤醒了沉睡的我。当时我血脉偾张,精神百倍,每天痴迷地啃着、写着,一直到11月中旬,我没停下一天打卡。有两件事把我自己都感动了,其一:一天晚上我打卡,写了近千字的文章,因为操作失误,在备忘录复制时删除了,我当时那个心呀,碎成一片片,再看时间,11:30,其实,那时的我已疲惫至极,完全可以放弃打卡,上床睡觉。但也不知为什么当时就那么执拗,硬是边回忆着,边重写着,最后写完上传就快1点了。明显我这篇打卡已不能算头一天的了,但到了第二天晚上,我依然条件反射地又打了一篇卡,我的目的就是证明我打卡一天也不会落下。其二,在9月中旬那几天,我一边要准备县优质课比赛,一边准备学校的人文叙事演讲,同时我还在准备“新网师10周年庆典”新学员代表发言的稿子,但就在那几天,我依然没有停止每天的啃读与打卡。
现在想想,当时多不容易,没有痴迷,没有深深的爱,我能坚持吗,之所以能做到,可能就因为当时我与新网师还在热恋期。而到了11月中旬,因为一个周末,我既要准备一个县级教材培训的讲座,又要准备一份新教育汇报材料,我便为自己找了一个借口,这两天实在忙,就把网师学习暂时搁置吧,等忙完了再学习再打卡。殊不知,就那次后,我便开始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记起了就读读书,打打卡,忘记了也就算了,居然没有负罪感。天一天比一天冷了,我的心也一天比一天淡了,刚入新网师那份激情没了,到了最近几周,我好像只是在为每次大作业而忙累,其余时间是心也不紧张,身也不紧张。再看打卡群,虽然最近一月,打卡人数降低了一半,但那些榜样学员依然勇猛精进,感觉置顶的打卡日记几乎出自他们之手,即使没被置顶,但都被点名表扬,提示他们的打卡有质量,值得大家一读。尽管我也羡慕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毅力,他们对新网师的真热爱,同时我也明白“比你优秀百倍的人还要比你努力百倍”的道理,但我依然还是身心都不够紧张。
本周末,郝老师的这篇“一周观察”如同及时雨洗醒了我,让一度迷茫的我开始反思,又开始与网师热恋。是的,郝老师辛辣地指出,网师里有“叶公好龙”“滥竽充数”之辈,新网师以后要追求纯度,幸亏郝老师提醒,否则,再往下去,我也快成这一类了。
自昨天读了郝老师的文章后,深深反思了自己,心动不如行动,我也马上变为身也紧张,心也紧张的人。昨天坚持把《论对话》最后一章啃读完,又把前面那似懂非懂的《译从总序》《序》再次啃读,随着心静、慢啃,之前那艰涩的语言好像也顿悟了,昨天的打卡《共享性思维和平实思维》虽没被提名表扬,但经我反复啃读,我确实有了自己的理解。郝老师也说学习的真正动力应是自我成长及学生的成长,不能把外界对你的认可作为学习的引擎,必竟那是不定数。今天上午,我用了两小时把马增信的那份大作业《行百里者半九十》像经典一样啃读。我且看且思,且思且记,希望向马老师学习,“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在我身上出现,争取做一个挖出泉水的人。下午,我又静心将《静悄悄的革命》几次讲课作了整理,以待后面复习。
虽然这两天苦累,但很充实,感觉自己又多了一份沉淀。郝老师的这篇文章,我要时时警醒,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既已来,就该深爱。我的热恋期已过,平谈期也过,现在就该深爱了,向班里那些优秀学员学习:用新网师成长自己,成长自己的学生,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质量。
感谢郝老师提醒,这提醒也是对我的一次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