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不承认,你的每一份付出就是带着回报期待的
前言:纯属一场误会引发的文章,后来得知老师新书发布会的“庆功宴"是由赞助方发起的,只有合作者在受邀之列,那时到底多么自卑哪,艾玛现如今脸皮厚到死活不愿承认曾经的我有多么玻璃心
前几天跟闺蜜兼同学盛装出席了老师的新书发布会,按照邀请函上的要求需正装出席,姐妹们都特重视这事儿提前好多天就相互交流如何捯饬。
尤其平时素面朝天、穿着随便的我,又是做头发又是置衣服,可劲儿把自己收拾了一番,可谓尽了洪荒之力提升过形象才敢前去,做学生的生怕丢了老师的脸。
这场安排在五星级大酒店的发布会场面宏大,邀请到不少精英人士兼心理学爱好者前来,从知名医师到媒体达人、从政府官员到行业能手,在发布会进行的两个多小时中,老师跟他邀请到的各路专家翘楚贡献了好几场专业领域内顶尖级的讲座,到场的每一位嘉宾都受益匪浅。
感叹羡慕老师造诣精深、德高望重,暗自庆幸自己遇到良师。那天不但立马收获到老师签名的一套精装版新书,现场客串了一把签到工作人员的我,还有一个特别的机会,就是可以跟到场的每一位嘉宾打招呼。一度忙地像蜜蜂、可整个下午都感觉心里美成了一窝蜜。
幸福的感觉从看到群里一个同门师姐分享的照片那刻断了片儿,因为就图片可以判断出发布会后还是有庆功晚宴的——而我们这热情洋溢、激情满满的一批,居然没有一个在受邀之列。
颇有风韵的师姐依偎在老师师娘身边巧笑倩兮的幸福画面,成了一根刺扎在我的心中。这种情绪很复合,有一部分羡慕嫉妒恨、更大一部分是意外懊恼和羞愤,感受却很简单粗暴——窝囊。我看到天空飘来七个字,你、是、来、打、酱、油、滴。
还好是门里出身,很快就能把想法拨乱反正了:不管论资排辈还是交情浅深,我都不够资格再蹭顿饭啊。充其量,我不过是个跟老师见面比较频繁、能得到面授机会较多的新学生而已。
受邀参加这样级别的新书发布会,倍有面子够长见识涨姿势了,还有机会见到这么多以前只能在网上看到个只言片语的朋友,怎么可以这么不知足?自己确实是不够努力,去年的研修报告到现在还没全部提交,这么不靠谱的学生能成气候都是大问号,又怎能要求别人对自己照顾地面面俱到呢。
然后就轻轻地感喟,所有倾注了感情的付出,都暗含着等待回报的期待。我不爽,是因为,我觉得,投了桃却没得到一份得李的回报。但从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因为完全有可能,我投出的大桃子对对方来说可能都算不上颗小樱桃。
2
想起上次那个女性求助者,她不情不愿在他弟弟的陪伴下来到工作室。待弟弟一出咨询室的门,这位四十多岁时尚靓丽的求助者就是一通白眼抱怨,说弟弟假惺惺关心自己、不过是作秀给人看掩盖他内心的龌龊羞愧的,说着说着声泪俱下还涨红了脸的气愤。
根据这位求助者的描述,她现在的婚姻状况(离异)、经济状况(原话:只能开两家工厂)、情感状况(父母都不喜欢她尤其母亲)、身体状况(失眠,不加量吃安眠药难以入睡)等等都是拜他弟弟——就是刚才送她前来就诊的男士,所赐。大大的疑问梗在我喉间,理论上来讲,真正的依赖性人格不该会有这样的“领悟”啊。
一路问下去,才明白求助者方才那个受害者结论的来源:十年前她弟陷入过一次大的经济纠纷,她这个当姐姐的当时力挽狂澜、倾其所有并四处求告筹集了三十万把她弟弟“捞出来”,保全了弟弟的性命并免了牢狱之灾。
数年前她弟的生意开始顺风顺水慢慢变得腰缠万贯,买车买别墅的钱都是一把付清,却不肯还她多年前千辛万苦的救命钱。
就因为这,老公跟她离婚了,工厂也没法再扩建设分厂,她妈嫌她事多不像以前那么喜欢她,她是那么喜爱弟弟家的小侄那孩子也那么喜欢她却无法坦然去疼爱,因为看到侄子就想起他那对不要脸有钱不赶紧还别人、贪图享乐完全不管别人死活的爹妈,别扭地要命……
问她:弟弟弟妹待她跟她们的父母怎样?
求助者依旧忿忿:别看每次苹果手机出最新款,都马上送我最高配的plus,什么六啊七的,都是我的钱买的,不稀罕,都装的;对爸妈还行吧,每周都回去,出差回来都带东西,我妈说也常常给家里钱,谁知道是不是真的。
“听起来,你弟弟还是挺孝顺的”,我说。
来访者没承认也没否认:糊弄我爸妈呗,两口觉得孝顺就算孝顺吧。哼,有财无德,不还我那俩钱。
清官难断家务事,跟求助者协商本次的咨询目标是通过缓解她的焦虑情绪,做了相关的放松训练,给她布置了一些关于文字记录的家庭作业和有氧运动建议。面对如此固执的求助者,只能避实击虚,先把她的情绪稳定下来,转移下注意力。
我俩预约下次咨询时间,求助者把她弟叫进来了,她自己扭头拎起小包就走,她弟抱着求助者外套忙不迭跟我说谢谢。
3
我的一串问号在助理那里找到了不少答案,咨询室外求助的弟弟跟我的小助理聊了不少,应该是为姐姐的事情着急。
我没有想到的是,按照弟弟的说法,欠姐姐的钱在姐姐离婚前都已还清,家人跟前姐夫都可以作证,全家只有姐姐一人坚持认为自己只还了三十万还欠她三十万。
这话要果真属实的话,就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位姐姐确实不记得了债务结清的事,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她对自己离婚的事太耿耿于怀了,以至于把借弟弟钱跟自己的婚变捆绑在一起不自知。
直觉告诉我,弟弟的话更值得相信。
“老师,我说个我家的故事?”小助理歪着头。
当然。
那天小助理给我讲了她爸的故事:我爸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出身在山区农村,伯伯姑姑都是务农的,当年是伯伯跟几个姑姑全力供她爸爸上的学。大学毕业后我爸分配在省城的一个大型国企做技术工作,并在省城分房成家。现在伯伯姑姑生病来住院看病、他们家的孩子们上学找工作包括想在省城买房落户,都来找我爸,我爸就是个技术工程师,根本没那么多资源那么大能力,办不成的时候姑姑伯伯就明里暗里说好多风凉话。我爸特别受不了,当年上学时候欠他们的钱早就还清了,这情分成了一辈子都还不完的负累,为这事跟我妈俩人不知吵了多少回。
我突然反应过来,这位女性求助者,非常可能跟小助理的伯伯姑姑,有同样一种信念:你那么难的时候我帮助过你,现在你过好了,怎么回报我都是应该的。却根本没有意识到:我捞你、我供你,在你难的时候拉你一把完全是亲情推动、无关利益;但一旦有一天,你发达了比我过的好很多,却不像我当年帮你那样回帮我,就是忘恩负义。不知不觉中,把好好的亲情,演变成了一场投资!
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求助者基本默认了这个事实。她承认,如果弟弟现在过得潦倒落魄,她到死都不会提让他还钱;可弟弟现在生意做的这么大,连本带利还她一点也不过分……
的确,在每个人的心理天平上,付出跟回报是两端,无论你承不承认,每一份付出都是带着期待、希望有相应回报的。学生努力学习,就是奔着好成绩;员工拼命加班,也不用打着为企业做贡献的幌子,企业好了我的收入就高才是根本目的。更别跟我说雷锋当年怎样无私,那不过个体差异,他精神上得到的回报已经满足“投桃报李”这个欲望而已。
只是,当我们在感觉到付出回报不成正比,心理失衡纠结于此影响到正常生活的时候,别忘了问问自己,你投出来的那只桃在别人那里是否跟个李相当;也常常反省下自我,有没有把情感跟投资混为一谈,自己觉得不过是讨回个樱桃,在别人的能力范围看来却已是要供出大西瓜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