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已过,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一次放假里,吃了回粽子,随即而来的就是一种莫名的虚无感,端午本来的样子是什么呢?想了又想,如果能了解节日原有的习俗,那每个传统节日于大家而言都会多很多期待吧!故此,我整理了一些端午的介绍,若有小伙伴与我有同样的感触,不妨接着看看。
时间
农历 五月初五
名称
端午(端午、端阳、端五、重五、五月、女儿、浴兰、地蜡、天中、龙舟等)
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吃咸鸭蛋、喝雄黄酒、悬艾蒿、菖蒲、系五彩绳、斗百草等
起源
1.形成于汉代,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日”的世俗信仰;
2.形成于屈原,源于对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投水后的纪念;
3.形成于四千至五千年前,古吴越人的龙图腾崇拜。
盛行
东汉人应劭的民俗著作《风俗通义》,载有以五彩丝线系手臂辟兵、辟瘟的习俗。至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又载: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ráng)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是日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qúyù)教之语。
时至南北朝时期,“四民”皆过此节,又新添赛龙舟、泡酒、互送手串、教八哥说话等习俗,可见端午已成一个大众节日。名称来源:端月原指正月,端字用在五月,想必有借用:“初”与“开端”之意,故作端五。天干地支配纪时,逢五的日子称作“午”,便是端午。虽然端午之称,也可用于其它月份,但只有五月初五是节日,因此就有了端午的专称。
赛龙舟
自南朝以来一直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现多见于南方,由当地政府或社团组织。击鼓撑船、摇旗呐喊,大众参与其中,成为节日最大的赏心乐事。隋人杜公瞻为“竞渡”注释说:
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
纪念屈原更为节日赋予了重要的文化意蕴,提升了节日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
吃粽子
萌芽于汉,流行于南北朝,加之附会祭祀屈原,此后流行于南北各地。古称“角黍”,用植物宽大的叶子包裹糯米或小米成菱形,再以线缠好,蒸煮熟后食之。唐宋时期还用小颗粒粘性高的黄米(黍)制作,至明代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大多改用糯米制作。古代以青赤黄白黑捆扎粽子,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为正五色,能辟邪,吉祥色。
吃咸鸭蛋
端午节重要的应节食品之一。每逢端午,探亲访友,除了粽子便是这十二红之一的咸鸭蛋。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以赤(大红色)辟邪的习惯,今人未必需要相信咸鸭蛋能避瘟保健,当作一种习俗沿袭,保证节日传承不绝,是非常必要的。当代作家汪文琪《故乡的食物》一文,其中端午的鸭蛋,生动描绘了这一习俗,许多人应该在人教版的语文书中学过这一课。
喝雄黄酒
是一种以叫做雄黄的矿石粉末冲泡的药酒,旧时端午大多饮此酒应节。传说为保全屈原遗体不被蛟龙所害,一老郎中将雄黄酒倒入江中,不多时,果有蛟龙晕死浮出水面。古人以雄黄酒作药用,驱虫避蛇,少量饮用,或外用治疗痈疮。雄黄加热后便是砒霜,饮用过量可致中毒,现今医疗条件改善,药物易得,这一习俗便不多见了。
悬艾蒿菖蒲
艾蒿、菖蒲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均有芳香气味。艾蒿可入药或外用,有多种功效。菖蒲形似利剑,《风俗通义》载:“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长年”。两者均被视为祛病驱邪之物,故将两者捆在一起,悬挂于大门、窗户,或堂屋的墙壁之上。
文章到这里可能有人好奇,为何不再讲讲端午的节日起源呢?以上提到的三种到底哪个是历史的真相呢?
所谓节日,一是不同于平常的日子;二是有某些相同的约定俗成的习俗。鉴于端午节习俗,多为趋利避害,且可追溯到的历史文献更久远,笔者认为第一条的说法较为接近本源。(有兴趣的朋友推荐郑传寅先生《中国传统节日》一书)
下面是个人的一点愚见。端午,是因屈原而诞生,还是后世人们为纪念他附会而来呢?这并不是能让我纠结的点,因屈原而使节日升华,才是应当关注的最大的意义。
端午节,能帮助到参与其中的人们,无论让人们适应节气变化也好,纪念历史事件也罢。它都促进了人们的交融,在这种氛围下见贤思齐,纪念屈原,十分有效地弘扬着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
提升了节日的影响力和文化价值,在端午帮助着人们的同时,也让节日本身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