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自习是目前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管理方式,旨在让同学们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及时预习、复习和巩固知识点,在自我学习的路上管好自己。
晚自习有规定的时间,大部分针对的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
一般来说,大一的晚自习整体良好,毕竟大家刚入大学,还算是“听话”,或者延续了高中的学习节奏,毕竟大学晚自习的学习时长比高中要轻松多了。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松动了,会有一些请假的理由。
大二的学生,那更是状况百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实验、竞赛、社团等还好些,要么就是生病、头疼、肚子不舒服,这些都还好,至少还知道请假,更有甚者就是“不辞而别”,直接和晚自习“拜拜”,没有了踪影。
有同学也会问,大二,我们还需要上晚自习么?
答案是肯定的,晚自习是肯定要上的。
其一,这是自我学习的刚性要求。
大学学习肯定是讲究自学的,但是光靠自觉不能全部管用,那就要采用一些管理制度要求。
能够自我学习的同学,应该会充分认识到晚自习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周七天,若能坚持每天上晚自习,每次3小时,积少成多,那就是很好的自我学习的时间,可以完成很多学习任务。
不仅仅是一些课程的复习、作业的完成,还要做些专业的探究,文献的阅读等。
对备战英语四六级的同学来说,多做些阅读理解之类的真题训练也是必须的。
晚自习还可以把考研的最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好好看一看,把书上的所有例题、课后习题都做一遍,有必要还可以做一些数学竞赛的题目,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夯实基础。
其二,这是遵守纪律的严格要求。
既然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没有调整之前,就需要我们不折不扣地去认真执行和遵守。
按照制度办事,遵守校级校规,遇事履行请假手续,这是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修养。
晚自习,就是要培养我们的遵纪习惯,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去完成一定量的自我学习任务。
当然,会有同学说,晚自习教室太吵,不能让自己安静去学习。
这就需要每一位上晚自习的同学共同遵守约定,不要发出任何响声,保持安静。
如果要看学习类视频,一定要戴上耳机,降低音量。
如果非要讨论某知识点或者解题思路,一定速战速决,到教室后方降低声音。
其它的就需要大家不要发出异动异响,不能做影响他人的事情,比如吃东西、看剧听歌等等。
安静的学习氛围是要大家共同维护的,也是每一个同学都安静学习共同营造的。
辅导员班主任也会不定期去抽查,对于极个别“扰乱分子”定会严肃批评和教育。
其三,这是养成习惯的自律要求。
大学学习是为了自己更好的职业发展而学习的,晚自习就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非常好的尝试,是内在发展的自我要求。
每一个同学的学习习惯不一样,有同学确实能在宿舍安静自习,有同学喜欢泡在图书馆,有同学只要在教室就能够学习。
这些辅导员都能理解,但是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若不能统一思想、统一管理、统一行动,那么又有谁可以保证晚自习的质量和效率呢?
大一的晚自习就应该在规定教室集中学习,极其个别的可以酌情安排。
大二的晚自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分类安排,但前提是既然分类安排自习的地方,如果未能执行,还是要严肃教育好和调整回头的。
不能以在图书馆、在宿舍为逃避晚自习的幌子,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唯有把每天上晚自习当成是自我学习的“重中之重”,养成严格的自我管理习惯,你才能把握好晚自习的时间,上好每一次晚自习。
晚自习其实对同学们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宝贵的。
有同学一进入大学,坚持每天上晚自习,从大一到大四,养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每天的学习任务想方设法当日完成,在毕业的时候,有了让自己非常满意的读研成绩单。
珍惜每一个可以让自己成长的平台,真正利用好晚自习的空间和时间,把“他律”变成真正的“自律”,完成学习任务,打好专业基础,为大三之后的学习鼓足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