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一
中国的球迷说:“上帝也看不到中国足球的希望。”
如果把这句话套用到我们的教育上,上帝会看到教育的希望吗?
在国内某大学里,有学生说,寝室的同学天天晚上打游戏打到凌晨,让他一直睡不着。最开始他觉得是同学的问题,影响到他睡觉了,但是后来他问其他寝室,其他寝室也都说他们都是凌晨才睡,都在打游戏,于是这个同学告诉老师,他觉得是他自己的问题,不是同学们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是打游戏的。
是不是很有些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正所谓在一个满是神经病的国度里,正常人才是最不正常的。
生活中,往往会有许多类似的事情。比如说,别人都迟到,如果有人按时上班,那他就是另类。别人都醉生梦死,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么少部分认真活着的人,也是要被另类化的,甚至是要被孤立的。
我经常记起一个朋友对我说的一句话,“你每天写那些文章,真不错,可是你要知道,没有多少人愿意看正经文章。”
人们喜欢看什么呢?无非是八卦绯闻,奇闻异事。
再就是无聊下去。
我们这个社会讨厌正经,拒绝高雅。
曾经有家长问我,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孩子喜欢玩手机怎么办?孩子喜欢打游戏怎么办?
我说,看看你自己吧!你每天都在干什么。
全世界都在打游戏,你指望一个孩子喜欢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卡夫卡?
在一个不读书的国度里,那些读书的人只是无用的书呆子,是奇葩。
在这样的社会里,做个老师真的很难。
二
昨天听了一个所谓专家的课。
我很生气。
他提出了几个挺可笑的问题。一个是什么时候有蛙鸣。经过再三论证,专家说,蛙鸣只能出现在夏天,六月里才有蛙声。
按照他的逻辑,我这几天听到的蛙鸣声难道是幻听?至少在前天晚上,我还沉醉在春风里享受数只青蛙合奏的小夜曲呢!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时候该有“绿波荡漾”。专家太兴奋了,说产生“绿波荡漾”的几个条件,之后,专家又确凿地说:“只有在春天,才会有绿波荡漾!”
天啊!本来他提到“绿波荡漾”时,我的脑海中是出现一幅美景的,可经过他的解说,他把我脑海中的“春动之时,则素湍绿潭”的画面全抹去了。我无法想象夏天的青海湖,更无法想象碧波万顷的大海,我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一问一答的画面:老师扳着脸孔问:“什么时候该有‘绿波荡漾’?”学生胆战心惊地说:“春天,水库里有。”
第三个问题,我相信外婆家有蚊子有空调,不相信如意在桂花树下看书。听到此,我彻底懵了。可怜那个孩子描绘的温馨画面啊!全被蚊子击败了。乡下,桂花树,还有爱读书的小女孩如意,全被空调打败了。
我们的课堂,习惯于让学生死记一个答案,因为我们的考试,就是考学生是否记住了那些答案。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如果诺贝尔奖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考出来的。中国说不定要囊括的。因为我们没有创新,我们提不出问题,但是我们会解决问题。对不起,我说错了,我们也不是会解决问题,而是我们会解答试题!而且只会解答试题!
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曾经这样说过,“中国教育注重解决问题,教育是要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以没有问题为旨归。而西方教育注重提出问题,教育是看学生能够提出多少问题,以产生问题为高效。因此,中国教育越往后去,问题越大。”
越教越出问题,所以啊,当老师真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