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21天写作训练营以来,首先是结识了115位热爱写作的同道,这样的收获,其价值恐怕是无法量化的,每一个人都会把简书文章发在微信群里,看过后,或评论、或讨论、或感动、有的小伙伴还根据文章中对自己有所启发的点,梳理总结,形成了一篇文章,这样的互动,不是正如萧伯纳所说的那样,“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其次,就是跟随我们的弘丹老师,每周四一次的“线上”课程学习,每一次的课程没有不“延时的”(耐心),每一个观点的阐述背后都有弘丹老师的“亲自验证”,每一次课程结束后都会觉得“受益匪浅”(责任心),这样的感觉主要来自弘丹老师的演讲风格,只要阐述一个观点,老师的前缀往往是“个人观点”“分享大家”等等这样的口吻,听来感觉很亲近,又感觉“老师的每一句都是在说自己 也是希望用自己的观点给同样爱好写作的学生有所借鉴”(包容心)。
第三,每一次课程结束后,大家都会写新的文章,然而每一次的进步都意味着将老师的观点进行了巧妙的运用;当看到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便会进入简书,添加关注,之后像“追剧”一样追看每一篇,就这样通过文字打心眼里佩服这位作者。
第四,参加训练营改变了我思考问题的角度:
我这样看观察力
在开营仪式的课程上,老师提出要通过“观察”去写一篇文字,很巧的是我在之后就捕捉到了一个“观察”事例,并写出了《【听亦有道】五年光阴弹指 笑看过往云烟》的这篇小练笔;其实,这样的实践对我来说,提升写作自信是大有裨益的,说到这,我其实想谈谈我的工作,我现在的工作是集团公司旗下,地方事业部的企宣专员,我写的每一篇员工故事(采访),都是建立在通过录音采访,经过梳理、加工出的文字,我姑且也把他叫“观察”的实践吧,并且一度“乐此不疲”的工作者,因为方法十分原始,也耗费了自己大量的精力,经过运用弘丹老师讲课中提出,对素材的收集整理方法,我写人物采访稿所用的时间是原来的一半,而且质量也有所提高(经过反馈),也慢慢认同一个观点“尊重事实是认真负责的表现,传递观点更加是创作文章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