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前车可鉴(How should we then live?)(我们将何以存活?)
作者:薛华,西方卓越的思想家,1912年生于美国费城,在美国受教育及从事青少年工作。1947年迁往欧洲,1954年,于夫人在瑞士合作开设“避难所团契”,专为寻求真理的人士解答问题,又多次在世界各地讲学,著作甚丰,在哲学界和神学界均享有盛名,曾受到《时代周刊》的盛赞。
简介:本书从哲学、科学(理性)、宗教(道德/文化)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从古罗马讲到后现代,看似是一本历史书,但实际上作者的历史视角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弊病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换句话说就是西方社会到底怎么了,是从哪里出问题的,最后,薛华博士也坦言,本书的写作,是盼望这世代的人能从罪中最大的罪——身为被造者,竟以创造者自居——回转过来,也盼望这世代能离开灭亡的道路,这样就必得以存活。不得不说《前车可鉴》这个译名某种程度上还是很恰当的,因为本书简略的展示了前几个世纪的精神面貌,对于现在的我们,当“借鉴”地去生活。
内容概览:
第一章:古代罗马
从哲学出发看罗马的消亡,当他们的价值体系不足以承受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的时候,罗马终于倒下了。
第二章:中古时代
漫长的中世纪,从拜神敬天到高举理性,中世纪分裂的两条出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三章:文艺复兴
南欧兴起的文艺复兴,使理性和人本开始变得“流行”,逐渐开始呈现出“现代人”的模样。本章关于“共相”、“殊相”的概念的解释是相对比较清晰的,对于理解“唯实论”和“唯名论”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章+第五章:宗教改革
在南欧热火朝天的高举理性和人本的时候,北欧开始了宗教的回归运动,掀起一股名为“改革”的归正风。
第六章:启蒙运动
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法国开始效仿英国不流血的改革,但却只学了皮毛,而没有宗教改革的精神实质,况且社会背景也是如此的不同,于是以伏尔泰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为基础,结果导致了一场血腥惨案。
第七章:现代科学的兴起
真正的科学基于对上帝的信靠,因为那一位可认识的神,我们努力探寻这世界可探寻的秘密。
第八章:哲学和科学的崩溃
是现代人成为现代人的关键,就是独立自主的人能够统一全部的知识和人生的希望,终告破灭。
第九章:现代哲学与现代神学
“祛魅”+“二分法”成为现代社会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论。
第十章:现代的艺术、音乐、文学和电影
这是基于上一章的上层基础,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状况的概览,足以说明哲学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着主导型的影响,也就是说事物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一定有其背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支撑。
第十一章:我们的社会
我们的社会,无疑是后现代强调“个人的安定”和“个人的富足”的社会。同时,没有个人尊严做基础,暴力便在世界上横行。失去信仰引导的科学和法律,也就没有了稳固的基础。自由的根基已经朽坏,失去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正面临两种后果:退化和精英的独断。五种导致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又重现当代,我们似乎又回到了罗马时代。
第十二章:社会操纵与新精英分子
去灵魂化的机械的操纵。
第十三章:选择
最后一章算是作者留的一个“课后作业”,也是一道现代基督徒的必答题:作为基督徒,我们如何在当代文化中回归真理并使信仰得以存活?
我的总结:首先,从脉络上来看,作者很清晰的给出了三条主线,即哲学、科学和宗教,这种写法让我想到了张荫林的《中国史纲》,但这种写法使得叙事并不连贯,作者只选出他认为比较重要的节点(当然作者的选择都是有目的性的,为要支撑他的观点),如果对于两希文明史没有整全的了解,会比较云里雾里,所以读之前最好还是先了解一下那段历史。其二、从目的上来看,20世纪60-70年代,时道败坏,大规模的堕落,一代年轻人失落,面对垮掉的一代,西方的一些圣徒起来回应。本书就是这一系列回应成果之一,同期回应的还有拉塞尔·柯克《保守主义的思想》、 《美国秩序的根基》,薛华的不同在于,看起来再讲思想史,但是很多是艺术的内容(用尉陈老师的话说就是:艺术是思想的外显)。最后一点,就是从修辞学(或说服力)角度来看,本书只是浅浅的提出了问题,像是抛砖引玉,引发读者思考的比较多,而非直接的有理有据的论证我们当怎样行,这里就要推荐另一本书《世界观的故事》。这两本书可谓是相辅相成啦,《世界观的故事》也算是《前车可鉴的》后续,也可以说是补足了这本书要回答却又没那么清楚地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