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国际上著名作家如芥川龙之介有相应的研究学会一样,大陆对鲁迅的研究则由鲁迅博物馆牵头进行。鲁迅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主要承担作家鲁迅有关实物、资料的征集、保管、研究和宣传展示等工作。而《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这本书就是经著名学者陈漱渝领衔,鲁迅博物馆青年研究员姜异新等编辑汇集成书,也是完成了陈先生近三十年的夙愿!
当我们翻开此书,先有3万字导读长文,后正文有4部分。其中,收有1909年出版于东京的《域外小说集》16篇作品篇目,共分为两册,为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二人的第一部合作译作。此处不妨引用止庵先生之语作以叙述:“一九零六年夏秋之际,周作人随鲁迅赴日本;一九二三年七月,二人失和。其间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他们更多呈现为一个整体,所谓‘周氏兄弟’是也……”原译文为文言,在今作中,再由多位今译者作了缩改写或重译,其中味道在原本的基础上又有了一段不小的创新。
就书中篇目本身而言,俄国作者篇目收录的最多,东欧波兰、匈牙利,北欧丹麦、芬兰、挪威收录数目其次,美英日数量最少。译作中多出自周作人之手,鲁迅在原本中仅作了3篇,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欧美文学巨擎的著作为鲁迅先生的创作提供诸多养料。
(对俄国文学一直感触不深,在此,就选一个英美文学的大师级人物的作品来赏析吧)在《域外小说集》第二册中,那篇《静默-一个寓言》是美国作家爱伦坡所述故事之一,难懂但不失有趣。异于传统短篇小说的发展和节奏,也超出我们可预测的及日常现实的基础。相反,我们会在这里发现一个与借他物抒情的散文有很多共同点的故事,这在20世纪被称为“超现实主义”写作,带有些许神秘主义色彩,或多有神鬼之语和意象……
爱伦坡以第一视角描绘了:暗夜降临时,眺望着宁静的夏日风景中的河流、草地和树木。作者将大致的场景用寥寥数语,就已勾勒出背景色。但此时,作者的的想象力又立即做起了游戏,扩大了河流,扭曲了草地和树木——一个完整的意象转变出现在眼前。这个故事的前 90% 都是由恶魔讲述的,讲述恶魔在河流中和河流周围看到的东西。在这样的风景中,恶魔看到那个词“静默”神奇地出现在巨石上,而这个意象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作者的愿景和其语言之间的联系……
一生静默如迷,也许对作者而言是真实的——不像许多其他作家和诗人可以退缩并嘲笑自己,不用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或生活,爱伦坡不是这样的作家。从他的照片来看,不像是一个在短暂的一生中笑得很开心的人;恰恰相反,看起来像典型的饱受焦虑折磨的神秘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可以作为他许多恐怖故事的模型的人,一个以恶魔的形式看到他的诗意的人。也许作者用他的标题《静默-一个寓言》讽刺,因为,在我们人类对世界的体验中,静默不可能存在,因为世间总有回响……
而这些神秘主义的种种彷佛也可以在鲁迅的文笔下找到对应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鲁迅的名短篇《药》中尤为明显。借化用旧时乱世间群众的迷信执念,用革命者的鲜血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底色阴冷血腥而略显神秘般的疯狂。半是荒诞半是真!小说文末更是以“坟”比作阔人祝寿的馒头,极端讽刺了社会revolution和revolution的失败,无一不凸显出当时不断变迁的观念信仰,恐惧与暴戾的非常态的社会心态。而鲁迅的作品中所蕴含的这些要素却在历史的暗流之中一直潜伏下来,至今仍然驱之不散……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推动中国思想文化革新的思想家、革命家。1906年,当鲁迅赴日就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他就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遂毅然决然选择弃医从文……而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依然仔细研读鲁迅本人及其作品的最深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