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焦虑那些事

我认为,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你如何看待焦虑?如何理解焦虑?让我们一起从心理学出发来了解和学习焦虑。

      由于历史的演变,精神病学家的分歧以及哲学对精神病学的影响,焦虑的含义难以把握。有人于1967,把焦虑看作一个精神症状或精神病理症状,加以症状学的描述。对焦虑症病人进行治疗,目标当然是消除焦虑。但德国精神病学家的话: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也就是说,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它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推动着人格的发展。

      强烈的焦虑也并不总是消极的,丹麦哲学家kierkegaard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写专著讨论焦虑,关于焦虑的专著有好几本,是他本人焦虑的哲学反思,他的焦虑具有创造性的。

      freud强调本能和焦虑,将焦虑分为三类:客体性焦虑(分为原发性焦虑和继发性焦虑)  神经性焦虑  (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 道德性焦虑(认为危险来自超我,被体验为耻感和罪感)

      Lewis认为,焦虑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具有如下五个特点:1.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2.这种情绪是不快和痛苦的3.这种情绪指向未来4.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5.同时有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乱。以上也可以归纳为: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称为漂浮焦虑或无名焦虑。2.精神运动性不安3.伴有身体不适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心理的东西本身可以变成身体症状,这一过程称为躯体化。另一种用法:心理的东西变成随意肌或特殊感官的功能障碍称为转换,而心理的东西变成植物功能障碍则称为躯体化。

必须坚持的原则是,没有精神症状就不能诊断为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论有多少躯体症状也不能构成精神障碍的诊断依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