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0030):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

原文: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译文:桓彝听到有人议论法深和尚,就说:“这位深公久负盛名,再加上前辈都赞扬称许,且又与先父是至交的朋友,所以不该议论他。”

拓展理解:议论一个人的好坏,需看其言行是否公允。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认识水平有高低,所怀情感不一致,结论也就不一样。实事求是者有之,道听途说者有之,故意褒贬者有之。平时不在背后随便议论他人,也是一种道德积淀。人生于复杂的社会,好在背后议论人之是非,如长舌妇一般,蜚语流言,坏人功德,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桓彝制止人们议论法深和尚的理由有三:一是法深和尚久负盛名;二是法深和尚受前辈赞扬称许;三是法深和尚与先父是至交朋友。桓彝的父亲是西晋时期一位杰出的郎中。法深是誉播山东的弘道法师。桓彝虽然幼年丧父,但是对父亲的言传身教念念不忘。很显然,如果人们议论法深和尚的功德,桓彝不但不会制止,而且还会高兴。然而,人们的议论可能是对法深和尚的“诋毁”。桓彝爱憎分明,诋毁父亲的至交朋友,是对先父的不尊,是对前辈的不敬,是有损于法深和尚的盛名。

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人们喜欢谈论人物、玄学等话题。然而,桓彝的态度表明,即使在这种清谈氛围中,也要遵守道德和礼仪规范,不要毫无顾忌地随意评价他人。

细想一下,桓彝听到他人议论法深和尚,能够当面制止。但是,嘴巴长在他人的脑袋上,当他不在场时,仍然会议论纷纷。其实,人们的议论并不可怕,是非功过成败只要是符合实际,没有恶意攻击,越是议论情越真、理更明,最好的办法是加以正确引导用事实说话。如果强势加以制止,也许会适得其反。我查阅法深和尚的有关资料,却得不到更多的信息,与久负盛名的评价找不到根据。可见,一个人声誉的传颂久远,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当然,桓彝过于谨慎和保护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限制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如果每个人都因为各种顾虑而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那么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他没有对深公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仅仅基于深公的名声和与先人的关系就决定不谈论他,这可能导致对人物的评价缺乏客观性和批判性。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盲目尊重可能也会掩盖一些问题和不足。

感悟:我很赞同和欣赏“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人生格言,要看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即使非评论他人不可的话,也要分时间、分场合,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不夸大、不歪曲。人要有主见,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保持豁达的人生处世态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