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自然拼读课很有意思,我也是头一遭遇到这么去侃学生的老师—欢迎大家随时放弃。
他还提到一位喜欢自称是“废物”的作家。在厦门开店卖吃的,不管生意好不好,永远都率性而为,想做什么口味,何时关门都是随心所欲的。要健身对自己的说法是“这么累,反正今天最后一天跑,明天就不跑了,结果反而坚持了半年。后来参加“半马”比赛,跑到离终点还差一点了,居然转身离开,因为觉得不是自己想干的事儿。即使要有个别人眼中的“圆满”了,还是索性放弃。
哎呀,当成“废物精”不也挺棒的!人生的参差百态我还是了解得太少,不然不会听到女儿说自己“废物”就紧张万分,生怕她是自信心受挫,想要破罐破摔。还要举出N多的例子去证明她一点儿也不废,以为是在帮她找回自信。搞得自己也精疲力尽。
其实,当作另一个视角看世界也不会怎样。勇于承认自己“废”并不等于就放弃。因为这也是种和世界和解的方式。不再执着于拗造型的自己。看,朽木在这里,我就随便想雕就雕,想怎么雕就怎么雕,也能独一无二。
和我多年前写“废墟上的天堂”可是异曲同功了。怎么放孩子身上,又想用普世价值观来约束她呢?
肆意去感知这世界的丰富,不破坏环境,不伤害人心(玻璃心不计算在内),不给社会添乱,自己设立自己的标准,又有什么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