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一句铭刻在心头的话语又在耳边浮响。
敏上学前班的时侯,期末考试老师就出了一道题——数算盘珠子。当时用以计数的算盘上,因为少了一颗底珠,大多数同学都数的是90颗,只有一位同学说是91颗,老师大概忽视了算盘缺少了一颗珠子的事实,很不友好地说:你们怎么都少掉了一颗,吃了吗?人家怎么就能数对!从此,在老师为绝对权威的时代,敏明白了,老师会对同学之间进行比较,所用之词,就是那个“人家”。
上一年级的时候,隔壁班和荣穿了一条金黄色裤子,好漂亮呀。在那个大多数孩子只能穿着黑粗布的农村小学,羡煞了几乎整个小学的女同学,敏也不例外,回家说给妈妈听。妈妈说:有出息的孩子,不能和别人攀比吃穿,比比看谁学习好才对。从此,敏就把想穿漂亮衣服的念想,默默地留在心里——比学习成绩。
一路领先,小升初的时候,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初中,一直以来,敏都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到了初中也不例外,因为那句——有出息的孩子,比学习成绩——已刻骨铭心地植入敏的骨髓。随着家庭经济环境的逐渐好转,上初三了,妈妈终于给敏买了第一件成衣,粉粉的,上面缀着小碎花,漂亮不失典雅。看到这个第一次将“买”的衣服穿在身上,喜悦现在脸上的孩子,班主任在作业 后面,不失时间给出点评——中考在即,成绩是关键,别在打扮上花费功夫……
终于,中考结束,敏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初中专,奠定了生活跳出农门的基础。终于,可以也穿漂亮衣服的人比肩而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