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年级开始,儿子每年都会参加海淀区组织的学生艺术节。
其实也没有想着让他取得什么太好的名次,只是希望通过参加活动,感受一下比赛的氛围,了解一下除了同学外,海淀区同年龄段孩子的情况。
四年里他参加了一次钢琴比赛,什么都没有得到,参加了两次朗诵,一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今年是小学的最后一次,他们学校组织了选拔赛,我们也进行了比较认真的准备,根据“阳光下成长、快乐中绽放”的主题,时长不超过3分钟的要求,在鲁迅、徐志摩、汪国真、艾青等众多文学大家的作品中,选择了艾青的《给太阳》。
熟练背诵是第一步,从国庆节过后,就每天早上用5分钟时间,按照先分句、再分段、最后全篇的步骤实施,孩子的记忆力果然好,原本准备一周的时间,没想到他三天就搞定了。
接着进行第二步模仿,从网上找到几位大家的朗诵录音和录像,先看、先熟悉,再对着镜子练、录像回看练等,有点模样了,学校的选拔赛也到了,不出意料,顺利通过,上周也拿到了区里的又参演证。
人都有松懈的时候,儿子也不例外,拿到区里的参演证了,他反倒没有激情了,也不太想练了,甚至还出现了背错行的情况,这可把我们急坏了。于是,找同事来听、找同学来听、拉到舞蹈专业课教室对着满墙的镜子练,总之是不停地变换各种情况,要让他始终有点参赛的感觉。
终于到了这一天,因为比赛的地方离家实在太远了,有23公里,加之那周边的道路又经常容易堵。当天上午,我也还要参加一个别的活动,就决定早点出门。
9点钟比赛,我们7点半就出门了,赶到地方,才8点40,原以为会排在第一位。没想到,末道君行早,更有早来人,门口的保安一看我们的情况,就说,两侧的电梯都能到5楼,已经来了很多人了。
上到5楼一看,果然如此。几百平米的大厅里站满了人,两个保安在按赛场指挥大家列队。我一看人员状况,孩子与大人比为1:2,甚至更高一点,也就是说陪孩子来的至少有父母,还有隔代的老人。厅外一个圆桌上,几位老人还打起了牌。
大厅里出奇的热,大家出门早又穿得比较多,就成了一个大人专门负责抱衣服,一个大人和孩子在紧张地临阵磨枪。我让儿子也背一下,他却说,再背就全忘了。人那么多,我也不好说什么,只好由他去吧。
虽说是朗诵,但孩子们还是在服饰和装扮上进行了一些准备,有穿汉服的、有穿唐装的、有穿西服的、有穿校服的,有化了淡妆的、有打了腮红的、有脑门上贴福点的,不一而足。
9点钟展演正式开始,每10人一组,被工作人员统一带进赛场,一组比赛结束后再统一带出。没有了孩子,焦虑的大人们开始攀谈起来,好像都是熟识多年的老友,根本没有刚见面的生疏感,话题当然是孩子们平时各种的好与不好,你们在哪里上学,小升初怎么办之类的。看着家长们的表情、语气、神态,我不仅在想,如果让他们去朗诵,成绩一定不比孩子们差。
半小时不到,孩子出来了,一个个扑向自己的父母,眉飞色舞地讲着赛场里的情景,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我认为成绩其实是并不重要的,只要他们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