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篇文章

    这是我第一次试图写下一篇只属于我的文章。在我以前的生活中,“”写文章“一词似乎是自带气场的,给我一种如非经过时间的累积,俗世的磨练,便没有资格说我现在的行为是在“写文章”的感觉。受限于这种感情,我以前都是对作家奉若高人的,觉得他们不管怎么样,肯定是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场面的“老江湖”。当然,这里我想表达的不是对作家的贬低还是重伤,只是对自己把不了解事物进行升格化的嘲讽。我现在的看法是,文章其实只是一个信息载体,它是作者用来传递自己想表达信息的比较正式的方式。也许这对于大部分人来并不是一个新奇的发现,但我的确是花了一段时间才领悟到这点。

    人人都可以写文章,但人人都有主观趋向;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二个想法。无论是蒙童还是博士,在我看来只要写的东西能表达出一个清晰的意识的都可以算是文章。想必大部分人学生时代都有过这种经历,明明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是辞藻华丽的同学会更多地得到老师的赞扬;这就是主观的倾向性。在基础知识已经普及的相对全面的现代社会,其实很多都是有一定文化赏析能力的,这就让“好看”的文章更加具有优势,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好事,鼓励写手们去写更让人陶醉的文章。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审美的分化让这种追求美的鼓励变得没那么名副其实了。

     审美的分化让人们难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正想法。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现代社会让人们更容易或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也抑制的人们对新信息的渴望。这种抑制加大了作者可以写出真正可以让人看到的文章的难度,就像一个自助餐厅,人们非常轻松的满足了自己的口味需求,但总会有大量无人问津的产品在结束营业后被倒入垃圾桶。这种风险加大了作者尝试新的领域的困难,让他们只能迎合食客的品位来写作。像我这样只为自己写作的人其实已经不多了,因为不期待着,所以才能无所顾忌的写作也的确是一种另类的优势。

     道理只有实践才有意义。这可能是我目前所表达的最容易理解的一部分吧,我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信息都会远远不断的注入脑中。在我看来,这里也是大部分老一代人和年轻一代人的分歧点,我们年轻一代太过容易的获取一种信息,反而使其本身贬值了;而老一辈的人则难以理解我们这种不听劝诫的心理历程。听说在以前的年代,私塾先生总是受人尊敬的存在,是因为他们懂的多。但是在现在,懂得和行得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了,基本现在人人都懂“前车之鉴”这个成语的意思,然而真正能够利用前人的经验而避免困难的人又有多少呢?

      这里是一个结尾,我代表我自己分享了我的部分看法,这对我来说算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非常唯心的讲,信息是不被知道就不存在的。我愿意在此表达我心里的内容,也算是一个进步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