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一生的职业很痛苦,有人一生的职业很快乐。
宁老师说的第一个“一”------“一件事”,要找到一件能够做一辈子的事情。未读宁老师的文章之前,一件事做一辈子真的没有考虑过,或者说一辈子要做一件事真的是你想要的嘛。
宁老师建议大学生在大学里要干好两件事:1:学好专业,可以谋生 2:为人生找到一件事。我细想在大学里这两样一个都没有,大学里有多少课,有多少专业技能早已忘的一干二净,当时为了不挂科,顺利能拿到毕业证,就是大学生活的目标。至于一件事,没有想过,当时志向是要当百万富翁,不知这个算一件事嘛,还是只是当时一种欲望的表现,不是人生意义当中的一件事。
我就是宁老师说的很多人里把爱好当成了志趣。一个人一生的爱好可能很多,而且爱好常常会发生游移。爱好,有的时候也可以叫做兴趣。但是,仅凭有兴趣是不足以把一件事当成一生追求的职业的。真正可以成为职业选择的,就是志趣。这里就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兴趣可以成为志趣,但志趣却绝不仅仅是兴趣。
因为当时爱好汽车,义无反顾的进入汽车营销行业,随着职业时间渐长,从销售精英转而成管理,逐渐成为总经理助理,但内心感觉失去了什么,一直找不到当年兴奋的进入这行业的自豪,原来是把爱好当成了志趣,幕后管理工作压制了我对这行业的兴趣。
第二个“一”------一片天
宁老师讲到从25岁开始到35岁,是人生的深耕阶段。既然找到了一个自己有兴趣、有志趣的领域,接下来的事就是在这个领域扎扎实实的工作,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我在汽车行业扎扎实实的工作了14年,我没有自信承认自己有“一片天”,因属于集团稽查部门,对总经理负责,主要工作核实不同店数据,然后考核,实权是虚的,又兼职管各店的二手车业务,但人员又是各店的编制人员兼职,没有实干团队。
宁老师说衡量一个35岁的人,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是不是在一个领域里有了自己的一块天地。35岁的时候,不应看这个人有多少钱,也不用看官做得多大,关键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在一个领域里走得比较扎实,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一片天地。有的人起跑很早,但是到终点的时候不灵;有的人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跑得很快,但每一步都很扎实,后发力量就很足。
工作了那么多年,感觉不到自己的事业在哪里。况且已经过了35岁的这阶段,这“一片天”是虚的。
第三个“一”------一招鲜
在35岁左右,一个人要能够找到最让你把自己的才华穷尽的领域,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这就是“一招鲜”。35岁是个恰当的年龄段,太早没有阅历,对自己和对世界都缺少了解。35岁时精力和阅历都充沛的时候,发现能让自己“一招鲜”的领域大有可能。
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管理,按宁老师的方法判断,自己是否有“一招鲜”,就是在一个组织里面,这件事除了你,别人不能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一招鲜”,你就牢牢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如果你今天走了,明天大把人可以接手,你就永远没机会再往上走。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现在的工作,显然没有达到一招鲜的地步。
怎么找到自己的“一招鲜”?宁老师觉得要基于自己的特点,基于自己的禀赋,基于自己特有的资源。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禀赋,这个禀赋就是只有你有,别人没有,与众不同。
一个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禀赋,有这样的表现,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特点,既对应着优点,也对应着缺点,改了以后就不是你了。人最重要的,不是找什么优点去发挥,找什么缺点去弥补,而是要把你生命特点的长处全部发挥出来,短处全部规避掉,中国人叫“扬长避短”。自己确实要好好静思审视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禀赋。
第四个“一”------一把手
人生到了35岁以后,特别是40岁以后,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做一把手。人都是有梦想的,而要成就梦想,最后就只有做一把手。
最简单的一把手,就是做自己的一把手,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所有管理工作中最难的一个。很多人的一生,说到底是自我管理很失败,自己又没有认识。有些人是不甘心只做自己的“一把手”,而是要在一个组织里面,带领着一群追随者去实现梦想。我有梦想,听完宁老师的专栏之后,觉得自己的一把手,自我管都是很失败的,对于自己的认识,存在“灯下黑”的现象。
40岁虽然未到,但也近在咫尺,像宁老师说的一样,会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进入到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因自己没有团队,上面也不放权,又无精力重新开始,不知是进是退。
实现梦想,很多时候靠一个人是不行的,要靠一批人。做好一把手,需要很多重要的素质,比如说要能忍受、懂得求稳、关键时候还要够狠。显然这些也是我缺的。
人生的关口宁老师指出了这么四个“一”,借用宁老师的话安利一下自己,“当然,迟一点也没有关系,有人在40岁才开始事业。有人更晚,更晚的人更值得尊敬”
我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四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