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也要和仙女奶奶一起游泳!”
波波一洗澡就挂在嘴边的这个仙女奶奶,实际上是下面的这位~
这个梳着古代宫廷双环发髻、又画着浓淡不宜艳妆的老奶奶,一度让我怀疑这是一本童书,还是一本成人讽刺插画。不过,掐着手机选书的时候,让波波看到了老奶奶啜着“养乐多”销魂的封面,顶不住囡囡一个劲儿问我“这是谁啊?”“老奶奶怎么了?”“她喝什么呢?”……诸如此类连珠炮似的提问,手抖点了购买,心想反正掉的坑也不少了,就这样吧。
这本白希那的《澡堂里的仙女》讲了小志和妈妈一起去泡澡,遇见会讲故事、会玩儿戏水游戏的仙女奶奶,小志还自己努力让仙女奶奶喝到了从未尝过的“小仙奶”。
故事设置的场景,首先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去泡澡堂的场景。对于波波这个完全没经历过泡澡堂的小盆友,我很担心她理解不了故事的场景和内容。但这似乎没有影响绘本对波波的吸引力。
她深深着迷于小志在冷水池的自娱自乐。当仙女奶奶出现在小志身后的时候,波波开始也是很紧张的问是不是仙女奶奶,随着仙女奶奶开始与小志“志同道合”地开始开辟冷水池的戏水游戏,波波也慢慢放松下来,“我也想去”。
和我的审美不同,波波并不觉得仙女奶奶是个“丑奶奶”,也没有很留意那些离她生活比较远的澡堂环境,她甚至没有太在意仙女奶奶的半神仙状态,比如从脸盆里出现,帮小志摆脱感冒的痛苦。波波真正在意并一再询问的是:
“仙女奶奶的衣服去哪里了”
“小仙奶太小了,不够喝!”
“小志到底哪里疼了?”
波波更在意的是他人的需求,寻求的是对成人世界的探索,她也希望自己在大人眼里是一个善良且值得信赖的人。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自己的那些觉得童书就得是可爱且卡通绘画风格的观念,的确成了一厢情愿的想法。我忽略了波波也希望自己能和妈妈一样长大成人,也仰望着成人世界,希望获得可遇不可求的关注与善意。
看过《澡堂里的仙女》之后,当妈的终于可以心平气和的接受那本和仙女奶奶异曲同工、极具东方神话色彩的《奇怪的妈妈》了。
这位仙女意外接到无助妈妈的电话,决定下凡去照顾生病的昊昊。虽然也是一位“新手妈妈”,但奇怪的妈妈却充分利用自己拨云采雾的本事,给昊昊做了“会吹出黄雾的鸡蛋汤”“能发出光热的煎鸡蛋”还有“柔软无比的云朵床”。在这个下雨的夜晚,奇怪的妈妈不仅给了昊昊和妈妈温暖的力量,相信也让无数躺在床边为孩子讲故事的妈妈深感慰藉。
白希那曾说:“我希望创作的人偶从体型到神情能反映出大多数妈妈的状态。电视里每天都在播放女子曼妙的身材,但是我们有没有直视自己妈妈和奶奶的身材,正是这样的身体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体贴关怀我们,让我们成长。我觉得这对孩子来讲也是种非常珍贵的经验。”
这些故事让我和波波都在白希那的绘本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就好像我们都踏实地在坐在绘本中,过着我们自己的生活。
因为白希那的故事非常具有现实感,你会看到绘本里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尴尬:《奇怪的妈妈》里因为工作不能请假而请求老人帮忙照顾孩子的昊昊妈妈,《澡堂里的仙女》里抹着一头洗澡泡睁不开眼却不忘训斥孩子的小志妈妈,《糖球》里满嘴唠叨却说不出爱的东东爸爸,《云朵面包》里挤着公交车堵在通勤路上的猫爸爸,每个角色似乎都是在狼狈的生活中仍闪现着温暖的光辉。
而这些美好故事的创作本身却是非常痛苦的,白希那并不是一个高产的绘本作家,她的每一个绘本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场景,都是“订制”的。从泥塑人偶、剪纸人偶再到场景布置,都是手工制作。波波新奇的发现,原来“画画”也不只是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来的,还有用“别的东西”做出来,再用相机照出来组成故事的。
这也意味着一册绘本的制作工艺非常繁复,《澡堂里的仙女》创作过程甚至让白希那精神崩溃,在最后快要出版的时候,她还觉得封面上仙女奶奶捧着“小仙奶”的一双手上,有一根手指头的长度稍显不足,差一点就全部推翻,重头开始泥塑人物、重新布景、重新拍摄,最后在大家的一致劝阻下才算作罢。
白希那的小人儿大家族,看看你认识几个
全球规模最大的儿童文学奖——阿斯特里德·林德格伦纪念奖(Astrid Lindgren Memorial Award)今年颁给了白希那,评委会在致辞中表示,“白希那对于材料、样貌以及造型的精准感觉,使得她电影式的图画作品,为那些关于孤独与团结的故事提供了舞台。在她令人产生共鸣的微缩世界中,汇集了云朵面包、月亮冰激凌,以及各式动物和人物。她的作品是通向奇妙世界的大门:感性、迷人并且敏锐。”
如果你想和波波聊聊天,可以加v:bobotongyu_wx
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精彩的童书绘本,欢迎关注订阅号:波波童语读书会
白希那作品集
适读年龄:2岁+
01
《云朵面包》
02
《澡堂里的仙女》
03
《奇怪的妈妈》
04
《奇怪的客人》(即将出版)
05
《小叽的妈妈》
06
《梦里尝到苍蝇》
07
《糖球》
08
《我是狗》
09
《月亮冰激凌》
10
《昨天晚上》(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