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看到了一个朋友以《向死而生,这就是命》为题写了一篇文章
读完有一种压抑感,我在想,向死而生,是一种生的力量,怎么会被冠上消极的宿命论呢,那我试着来研究一下如何理解向死而生。
Being-towards-death 向死而生,另外的解释是向死而在,在是存在的意思
也符合这句话的原作者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立场
海德格尔所指的“死亡”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死亡(海氏称为“亡故”),而是“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
从出生的一刻起,我们就是向死存在 的方式存在着。
其中“在”并不是一个瞬时的状态,它包含着过去(曾在)-现在-未来不断变化的过程,理解一个事物存在的意义,不是去追问在或者不在,而是理解存在的过程,向死而生意味着在朝向死亡的恐惧下理解存在。
海德格尔说
人是被抛入世界(非自主的来到人间)、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他/她处于众人中,孤独生活,失去自我,等待良心召唤,希望由此成为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此在)往往沉沦于“在者”之中,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脱离了本真,被一个异己的他人占有了。
就是人总是缺乏独立性,总是跟在其他存在 思考,享乐,行事,总是行迹于他人之间,也就是处于沉沦的状态。
这个沉沦表现有:
1、闲谈,没有自己的语言,人云亦云,不去思考,沦为他人舆论的传声筒。
2、好奇,不是单纯的好奇或者求知,而是只是出于猎奇,盲目跟风追新,忽视自己的责任和追求
3、踌躇,没有稳定的目标,主见,不能把握好自己
人是搭挂在自己所编织的意义网络之上的动物, 我们会赋予所有生活的琐碎意义,这个意义构建成一个关系整体,这个关系属于你的生活世界。
你不能离开自己的生活世界,所以人的第一层存在意义来自于生活世界
但是琐碎的生活意义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海德格尔认为人要追求本真的意义,而不仅处于生活的表面。
因为人最无法避免的事是——死,那么一个人的生活究竟应该在生活世界之中还是应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呢
海德格尔创造了属己性即本真性这个概念,即是否能真诚的面对自己,而在生活世界里因为其他存在异见,难免不能活出本真。只有面对极限情景时候
比如绝望、失去亲人,即当你处在极限情景时候,你的痛哭也无法缓解一丝痛苦和处境 以至于你可以因此忘掉整个生活世界,只有这个时候你的心灵才事真诚对待自己,没有外在的干扰,这个时候你就是属己的存在,当生活世界中的原本一切的包裹和自我安全感都崩溃时候,才会知道自己本真想要的
这种极限情景最特殊的就是死亡:他认为人最大的 畏是畏死,这并不是贪生怕死
而是清楚认识到人是“向死的存在”。只有真正意识到了死亡,才能做出追求本真的决断,选择,只有畏死,人才能筹划自己,建设自己。因此,“向死而生”就是提前到死中去,你要面对死亡,你才会知道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特色,有什么可贵的地方。
懂得这一点,就能直面死亡,获得高度自由,也就可以自由地选择人生,实现一切可能性,能够真诚认真面对自己短暂、有限的一生,为自己负责,做出一个本真的抉择。并从对死亡的醒悟中,反观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向死而生”不是对生命的有限产生焦虑,更不是宿命论,反而是把有限化作无限,横向去拓展生命的维度和视野,使生命绽放出应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