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书最后一部分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但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通过刻意练习把这些策略应用在生活、工作中,让这些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用意,自我训练。
感谢热爱读书的你!
第五十一条:给消费者一点起步优势
消费者行为研究认为,如果企业能够给消费者一点儿起步优势,那么甚至不需要减少消费次数,消费者在这些激励措施中就会坚持得更久,也会更快获得消费奖励。
在一项实验中,300名顾客得到了某家洗车店的积分卡,每购买1次洗车服务,积分卡就盖一个印。但是这300张积分卡又分为两种,一种提示8次盖印即可免费获得1次洗车服务;而另一种提示10次盖印即可免费获得1次洗车服务,不过上面已经有了2次盖印,即给予顾客起步优势。其实不论获得哪种积分卡,都是购买8次服务即可免费获赠,然而,后一种积分卡效果却更为显著。
第五十二条:为产品起一个标新立异的名字
研究人员希望探究蜡笔丰富的颜色名称差异对于消费者喜好的影响。在研究中,将颜色与味道名称分为了4类:
1, 常见颜色,典型且不具体(例如,蓝色)
2, 常见描述性颜色,典型且具体(例如,天蓝)
3, 新奇描述性颜色,非典型但具体(例如,科米蛙绿)
4, 表意模糊的颜色,非典型且非具体(例如,千年橙)
第3、4类的名称会引发消费者对产品更多的正面感受。这两类名称会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心,让人们更多思考这个产品,尤其是产品的优点。
第五十三条:尽量延长消费者关注产品的时间
人们总是喜欢,甚至渴求新鲜刺激、千变万化。产品本身花样很多,会让消费者产生餍足的过程变慢。餍足的感觉也可以通过时间间隔得到缓解,比如把一个项目过程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中间提供休息机会,并在重要的任务中专门设置放松身心的环节,能够使团队成员在处理任务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我之前写的《用OKR实现最重要的团队目标》一文中提到,周五-胜利的会议也是同样的策略)。研究还发现,当任务、项目或者产品与个人的身份认同一致,餍足感和无聊感也会得到延缓,人们总是特别享受能够反映个人性格特点与身份特征的事情,产生厌倦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比如对自己销售能力尤为自豪的员工可不会轻易放弃推销宣讲。
第五十四条:将产品的宣传标识做得更加醒目
企业会利用广泛的媒体宣传强调品牌核心特点,包括代表这些特点的广告形象,认为受众在购买产品的时候,自然也会回想起这种联系。但事实是,在现代生活中,消费者的记忆里面充斥着成百上千种这样的联系,希望消费者在商店里看到产品马上就能准确定位到某种联系上,那是不可能了,至少在没有记忆辅助的时候难以实现。一定要将图片、形象或标语融入商店的产品展示架,或者包装中,让消费者在购买现场就能看到。例如,为了有力提醒酒驾的法律后果,酒吧老板会把“发光方块”(冰块大小,塑料制成,中间有LED灯)放到顾客酒杯中,小方块会发出红光和蓝光,这个“记忆辅助”看起来就像是警车车灯。
第五十五条:镜子的妙用
照镜子会让人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礼仪或遵守某些规则。
实验人员告诉孩子们每个人只能从桌上的大碗里拿一块糖,随即实验人员离开了房间并暗中进行观察,有33.7%的孩子多拿了糖。在另外一个房间,实验人员在糖果碗前立了一面镜子,孩子们在拿糖果的时候会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这样的情景中,只有8.9%的孩子多拿了糖果。
第五十六条:勿让情绪波动影响决策
悲伤的经历会改变人们的心境,进而会改变情绪。对于买卖双方,这种改变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悲伤的买家可能会比情绪平静的买家支付更高的费用,而悲伤的卖家可能会比情绪平静的卖家提供更低的价格。实验结果:悲伤的买家给出的价格要比无情绪买家高出30%;悲伤的卖家给出的价格要比无情绪卖家低33%。
无论你的情绪状态如何,在涉及重大利益的决策中,你需要安排一些时间让自己稳定情绪。
第五十七条:保持情绪稳定
因为受到激动情绪的影响(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人们对于数字的敏感性降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事件本身存在与否的判断上。在谈判前,做一些和数字有关的注意力练习,就能够有效恢复对数字的敏感性。
第五十八条:保证充足的睡眠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感到疲惫的时候,其认知方面的精力与动力已经消耗殆尽,更容易受到他人欺骗性信息的影响。分心也会有这样的结果。充分休息,会让我们注意力更加集中,头脑更加清醒,沟通中也更有感染力。
第五十九条:咖啡因的神效
咖啡因可以提神,但对提升说服力有作用吗?
研究人员分别给两组参与者喝了不同的橙汁,一种是纯橙汁,一种是加了咖啡因的橙汁。喝完之后,所有参与者都要阅读有关某争议性话题的论证段落,其中包含了非常有力的论据。相比喝纯橙汁的人,喝了咖啡因橙汁的人同意该论证立场的概率高出了35%。(当你需要说服他人时,可以为听众准备咖啡或咖啡因饮品)
第六十条:个性化且不具侵扰性的广告
20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查荣茨提出了心理学中的“多看效应”,即人们会喜好之前看过的图像,即便看到仅有毫秒,甚至不在意识之内,这个效应依然存在(意识层面分为前意识、意识、潜意识)。而之前有很多证据表明,很多广告因为出现次数太多造成了“磨损效应“(即播放次数过多之后对销量已不再有影响)。看似这两个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第一个研究结果是因为这些信息并没有得到受众有意识地处理,它们只是作用于受众的潜意识,根本没有打扰到已经信息超载的受众的意识状态,而在第二个研究结果,出现磨损是因为受众的信息已经超载。广告都在争夺消费者的潜在注意力,企业又怎么确保自己的广告比人家的更有说服力?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个性化广告比非个性化广告的点击率更高,但必须不具侵扰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