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位天文学家宰相,苏颂。他的成功之道很值得后世品味。
苏颂出身闽南望族,于宋仁宗庆历二年(范仲淹改革有庆历新政)进士及第,此时苏颂22岁。
北宋朝廷重文轻武,为了巩固皇权,进行了官僚制度的改革,增设了官衔,必然导致各为自己的利益集团,“朋党之争”极其严重,贯彻始终,也加速了宋王朝的灭亡。
在这样的环境里,苏颂是为数不多的不受党派之争影响,得以善始善终的高官兼学者。
这得益于他以读书为乐,爱好科研,仁厚至德,坚守君臣礼制,不见风使舵,不欺儿皇帝,坚持操守,以礼自持。
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此言被苏颂用一生验证了。
苏颂家是闽南的望族,家里有海量藏书,藏书多达数万卷,其中许多是连秘阁都没有的藏本,而秘阁可是皇宫中收藏珍贵图书的地方。
苏颂后来被朝廷任命担任试馆阁校勘,又调为集贤校理。他在馆阁任职长达九年,因整理藏书成就显著,不久被授以秘书监的职位,统管国家三馆秘阁图籍之事。
如此难得机会,苏颂自然不会错过,他从秘阁传抄书籍,每天抄两千字,并亲自加以校雠(chou二声,校对)。
借国家图书馆工作的便宜,每日抄书,且一边抄写一边参考校对,兼顾数量和质量,这正是苏家藏书庞大的原因。
有一次,宋神宗因为仰慕其藏书之富,问道:“卿家必有异书,何以父子皆以博学知名?”
苏颂回答:“吾收书数万卷,自小官时得之甚艰,又皆亲校手题,使门阅不坠,则此文当益广”。
意思是,我家之所以收藏那么多书,因为以前做小官时,得到一本书不容易,所以对每一本书都十分珍惜,那些破旧不堪的我就一个字一个字校对,抄写,补充注解,以保证书籍内容完整,门类齐全不遗失。就这样,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可看的书也更多了。
苏颂曾作有《书帙铭》,告诫子孙要“唯苏氏世,宦学以儒。何以遗后,其在此书。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可及”。
意思是,对我们苏家有好处的,只有儒学典籍,无论当官还是做学问,都必学它。我们能留给后代最好的财富是什么呢?就是这些书。
不学习,怎么立足社会?没有这些儒家典籍指引示范,我们怎么行动?假如能终生学习,并付诸行动,我们就有可能达到古圣先贤的高度啊。
苏颂不仅重视学习,最可贵的是他在科学上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
他在天文仪器、本草医药、机械图纸、星图绘制方面,都能站在时代的前列。他的成就源于:
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组织集体攻关;
善于发现人才,并大胆地提拔任用人才;
勤于实验,设计多种方案,反复进行实验;
勇于实践,大胆地进行全国性药物普查;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时研究不通的问题,宁可存疑,决不附会。
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和科研精神,让苏颂更有真知灼见,自律严谨。
苏颂可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佳践行者。
他在家里孝顺长辈,爱护族人,虽然妻儿有时衣食不继,但大家相处融洽,亲密无间。宰相富弼称他为“古君子”。
他在朝廷工作,每次大臣们有事上奏,见哲宗赵煦年幼,都只听从宣仁太皇太后的,就算哲宗有话要问,也没人回答。
只有苏颂自己每次向太皇太后汇报以后,必定再向哲宗禀告一遍。要是哲宗有什么要说的,苏颂必定告诫众大臣俯伏在地,恭敬听着。
等到哲宗亲政以后,他要把旧党老臣都贬谪下去,御史就连苏颂一起弹劾,哲宗说:“苏颂很懂君臣的大义,你不要轻率议论此国之大老。”
其实,与众大臣对待幼年哲宗的态度不同,苏颂特有的勇气和魄力,源于苏颂不仅是儒学者,而且是科研者,严谨不投机。
不仅是对待幼年皇帝,在面对朝廷严重的党派之争时,苏颂也是保持独立,不参与党争,但是对任何人都有礼有节,有利于老百姓的变法方案就执行,否则,不用。
对于党争,或幼年皇帝,纯粹文官或纯粹武官,难免胆怯不踏实,也许有动摇,有同情,但有心无胆,害怕丢了饭碗。
可是长年整理文献,从事科研的人,有一份对天地自然潜力的信任,有劳动者的信心,就算不做官,也可以靠技术吃饭。所以内心里无畏无惧,自信踏实。
苏颂的受人称羡的人生履历告诉我们,读书很重要,而勤于实践,以礼自持自律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