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影寒松
中学时读《廉颇蔺相如列传》,非常崇拜蔺相如。
完璧归赵,全身而退,使赵不受辱于诸侯;
渑池之会,以死相请,使秦不能加胜于赵。
《史记》通过记载完璧归赵、秦赵二王渑池相会这两件事,成功塑造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英勇无畏、进退有据的形象,蔺相如成为了一个传奇。
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话休繁絮。这里要说一下渑池之会。秦昭襄王邀请赵惠文王在渑池这个地方宴饮,席间秦王命赵王鼓瑟助兴,赵王照做了。秦国史官随即记载“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酒,令赵王鼓瑟。”
赵王作为一国之君,为秦王鼓瑟,做那低贱乐工的事,这对于赵国来说,当然是很丢脸的事。蔺相如上前要求秦王也要给赵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以死相请,秦王在很不乐意的情况下击缶。蔺相如嘱咐赵国史官也记上一笔。
这样一来,双方算是扯平,没让赵国在外交场合丢了脸面。
中学时读这两个故事的时候,觉得蔺相如真是太牛逼了,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胆量和气魄,敢跟秦王叫板。现在再读,当然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蔺相如为何如此有底气与秦王硬刚?
仔细一读发现,渑池之会的起因是这样的: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重点在于“欲与王为好会”,这一句点出了宴会的缘由。也就是说,秦王是为了跟赵王缓和关系,促进友谊,所以邀请赵王一起聚会喝酒。不是鸿门宴,是友好的聚会。
秦王为什么想跟赵王缓和关系?
联系前文会发现,司马迁在讲完“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后,结尾处毫无来由空降了两句: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原来,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不久,秦国攻打过赵国。秦王邀请赵王去渑池一起喝酒这件事好像有了理由:秦王是为了之前攻打赵国的事心感愧疚,想跟赵王缓和关系,于是邀请赵王一起聚会喝酒,所谓“欲与王为好会”。
事实确实如此么?
真正的原因是,渑池之会时,秦军主力部队正在南边攻打楚国,赵国是秦国的邻国,而且是强大的邻国。
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全身而退,并在渑池之会中英勇威逼秦王,他个人的胆识和魄力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时赵国很强大,秦国不敢轻易惹赵国。
别忘了,赵国在经过赵惠文王他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军事、综合国力迅速提升,跃居山东六国之首。当其他国家的国君在发愁怎么防御秦国时,赵武灵王甚至想从北方直接进攻秦国——六国中唯一一个敢主动进攻秦国的。这时候赵国还拥有名将廉颇和马服君赵奢,具备了跟秦国叫板的底气和实力(当然赵国实力跟秦国比还是略逊一筹)。
此时秦军主力正深入楚国作战,为了预防赵国趁机攻打秦国,秦国当然要与赵国缓和关系,这也就是书中“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的真正原因。在秦军主力南下与楚交战的情况下,秦国根本就不敢(也没有能力)和赵国硬刚。
那可是秦昭襄王,攻王都,俘周王,迁九鼎于洛阳的一代雄主啊,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怂还是得怂。
因为赵国综合实力强,国与国博弈如此,蔺相如才更有底气去和秦国斡旋。
蔺相如遣人把玉璧偷偷送回赵国,秦国不仅不敢把蔺相如怎么样,还要“厚遇之”。
渑池之会,“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哪有什么毫无来由的自信和底气,还不是因为有实力和底牌。
弱国无外交,拳头硬了,才有话语权。
自古至今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