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很好的日子,2024年12月28日。祝愿大家都能身心双愉悦,遇事都成好。
逆袭了一周的严寒,不知不觉又到周末,一周里最期待的时刻,又能跟着老师和同伴们一起学《论语》了。
每一个黎明,睁眼看着她的到来,真的明白了她是灿烂明朗前的承接和重生。由读书开启,这样幸福的事是再也幸福不过了。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共学《为政篇》的第19-22节。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师说:这是哀公问政。哀公是鲁国的最后第二个国君。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这里的对曰是指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提问的答复。
为什么这样做呢?正直的人秉持公道,服务的是大我,邪恶的人服务的是小我,因其本是小我。为政在人,为政以德,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这里用对比的方法阐释行政的前提是取信于民,德是第一位的。要把具有大我意识的人放在领导岗位上,首先自己必须是有大我意识的人。要共情,要设身处地地成为对方。
例证:今年的三班,现在是六年级了,有个男孩从一年级起,就开始顶撞老师和班主任。当时班主任正在孕期,差点把班主任气得摔倒在地。自从,对于这个“飞扬跋扈”的男孩,班主任看似在管理,实则是姑息纵容,还委以体育委员。现在无论哪个老师的课,他都会我行我素,时常和老师叫嚣 ,近几天来,动不动就对其他同学拳打脚踢,其他同学不愿意听他的管理,同时,引得整个班级里其他同学的行为习惯也受到影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从生活小事中,其实我们都是在从政,都要正确地存在于人际关系中。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往自己身上归,读书的每一条都有我有关。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这句话探讨了如何使百姓恭敬、尽忠并互相勉励的方法。
“临之以庄则敬”,意思是指领导者若以庄严、恭敬的态度面对百姓,百姓自然也会心生敬意。这里的“庄”并非指严肃到令人畏惧,而是指一种庄重、认真、尊重他人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能够赢得百姓的尊重与信任,进而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一个庄严、恭敬的领导者,能够以自己的行为示范,引导百姓走向正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的领导者,不仅能够赢得百姓的尊敬,更能够激发百姓的忠诚与向心力。
现代社会中,这一原则同样适用。领导者在面对员工或下属时,若能保持庄重、认真的态度,尊重他们的权益与尊严,便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
师说:读书的目的是消除读书的外像性。我和书双向奔赴,我向书归,把经典在自己身上读出来,活出来,把精神成长作为自己的第一价值观。
孔子总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对方,他就如一面温暖和智慧的镜子。总是处于关照模式而不是评判模式。
我思:把选择权交给对方,让自己处于关照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评判。让自己即温暖又智慧。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渐渐的成长起来的!自听到老师说,我们要把评判模式转换成关照模式,无论在家,在工作中,我在温暖的心理模式下,变得平和,并逐渐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也会更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让自己处于关照模式。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人问孔子:“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尚书》上说:‘孝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样的道理推广开来,就是施政了’。我这样做就是从政,不然还要怎样才能算是从政呢?”
解读
这一章孔子讲述了他推行教育事业与从政的关系,告诉我们从政并不一定要去当官;立志做大事,并不一定要立志做大官。抓好教育事业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对国家政治会产生深刻影响。
学习的动机是要改变自己。思考自己是否真诚,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不是因为水的力量而是坚持的力量。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道理虽浅,但人人皆知。
人人皆知的道理,人人皆行,还是有一段距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