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老师,学《论语》5

已是初冬,天渐冷。清晨6点,天际还是一片浅黑。坐在屋里都能感受到室外的寒气。

即使这样,老师和其他的伙伴早已静候一端,一起共读精进了。

期盼当下,惜时当下。

教与学,思与悟,同在。

今天学习《论语·学而篇》的最后一章,即第16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通常生活中的我们基本都熟悉的句子和通识。我们也常常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师说:人即仁。只有自己内在有仁德,才能共情人,懂得人。自己有善,才能理解,看见,推崇他人的善。

生活中的我们总是用“小我意识”刷存在感。我们要勇于主动践行,以开放的心态,力求共情所有的人。如舜“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把评判模式切换成关照模式,了解自己就是了解别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与《学而篇》的第一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尾呼应和升华。

思己:每学一点,就把它投射于自己,投射到自己生活的周遭,反求诸己。

这句话,投射的最小范围若是家里,不要担心家人不理解不体谅,而是自己。若能在每一天的劳顿琐常中,转换角度,站立在家人,爱人和孩子的立场上,想对方所想,家中的氛围是祥和,自己和对方的情绪是稳定,家和,万事才会兴旺。修己,修身,才能齐家,才能兴家,才能旺家,也才能过好当下,做好手里的事业和工作,才能拥有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身心愉悦地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周遭。

在自己心中修一颗仁心,这是最平和最基本的做法。“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我们若有一颗仁心,仁爱之心,那么点点滴滴,美好会向我们转身而来,我们也会转身于美好。

接着,今天,开启了《为政篇》。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师说:从政的关键是修身,端正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如尼采所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我们读经典要从两个层面:显密结合。我是因,我的世界就是果。我处于怎样的意识层面,我就会看见一个怎样的世界。施一公曾说我们看见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4%,所以,要看见国家美好,广阔的世界,我们首先提高我们自己。当我们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才会改变。

且,“为政”不仅仅是狭义地理解为从政。孝悌就是最基本的从政,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如曾子所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2.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师说:思无邪,可以引申为真情表达。

老师随即引用老子《道德经》“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句话,它的意思是,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因此他没有缺点。 这是老子对圣人心态和行为的一种描述。

老子认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一种高明的表现,因为这表明一个人能够保持谦逊和不断学习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助于避免自以为是和妄自尊大。老子强调,真正的智者会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保持虚心求学的态度。圣人之所以没有缺点,是因为他们把缺点当作缺点,因此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始终保持谦逊和自我反省,从而避免了缺点的产生。

这段话强调了自知之明和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那些能够认识到自己不足并不断改进的人,才能真正达到完美的境界。

3.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师说:这一章,运用了对比手法。以身作则,推己及人,反求诸己。以人为本,激发人心中的优点。激发人,关照人,与人为善,让人觉得,善端在自己。

这一章对于做老师的我来说,尤为重要和适用。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地对待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的孩子们。以平等的姿态和身段对待他们,和他们交流。设身处地地想他们所想,而不要用远高于他们的或他们很难达到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甚至框定他们,压制他们。给他们以空间,时间,信任,方法,和他们一道,用适合他们的节奏和方法扶助他们向前向好向优。

学经典,悟经典,在当下把经典在自己身上活出来。这是我及我们对待经典恰当正确的态度。

相信自己能再接再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