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背景阅读资料:https://shimo.im/docs/AktKwgLEusIy4SeY/《(节选纺车声声)母亲——贾平凹》,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打开
【分析】
作者第一句便通过听到的声音,继而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月亮,再用拟人的手法描写院里的露水,最后再带出对母亲的描写。
又从“垫”、“屈”、“压”来描写母亲摇纺车的模样。车轮儿转得像“雾”、像“梦”,“又分明是磁音带,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这些细节的描写和比喻从侧面衬托出作者十分想念母亲。
最后一句总结,点明“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
【刻意练习】
如今,我一听到“咯咯、咯咯”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大片麦田,金灿灿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到处翻滚着无垠的金浪;
微风一吹,麦子一晃一晃的,它们相互拍打着;几个灰发的老人弯腰正收割着麦子,脖子上挂着一条白色的毛巾,一只手抓着麦子搳,一只手挥动着镰刀,不时发出笑声,那笑声响彻整片麦田,像一盘磁音带,又像一首赞歌,分明又是一种交响乐了,演奏着激昂交错、气势磅礴的乐曲…
这些老人,就是十月稻田的收割工人,几个没有文化、勤恳质朴的老农民。
【对比思考】
我写的是十月稻田这个牌子的,原文写得很有意境,而我的修辞手法运用得不够自如,还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