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我,在一个阳光的午后,点一杯咖啡,然后再翻看一本书,会推荐什么书?
以前我不知道,现在我会推荐这本何大草的《坡地手记》。
这是我第一次读何大草的书,甚至以前不知道何大草是何许人也。但读完后,完全被书中小杨老师形象和气质所吸引。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被吸引了。绿色的封面,淡淡的,有治愈,有暖意,也有古意。而书名,给我的感觉就像平时的日记,它平平淡淡,波澜不惊。
很容易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读这本书,就像看着一个朋友的日常生活。
看过很多的小说,或者以跌宕起伏的剧情,或者以悬念转折等技巧来吸引读者。但这本书,就恰似“手记”二字,就像随手写下的随笔,像笔记记录着日常的生活,但正是这样,让小杨老师的形象很立体的呈现在我的面前。
故事发生在成都北郊的一片坡地上,那里的风景独特,充满了宁静与祥和。小杨老师在这里经历了第一次课堂上的紧张、宿舍的变迁以及个人的不断成长。
她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执着与坚持。这种简单与真实,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温馨。
小杨老师,普普通通的女孩子,跟着故乡的姥爷学过画画,练过毛笔字,因为一篇作文得奖,就被意外的留校教写作。第一次教学生写作,比学生还紧张,但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她不畏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书中的小杨老师,她的生活状态是我最羡慕的,有一种风轻云淡的感觉。她随性自然,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迷信名家的权威,只追求真实与朴素。
她说:“闲也是一种功课。别人修禅,我是修闲。”她不在乎名利,也不在乎是否留校,评职称,她就在乎内心的感受。
她说:“写好一棵树,要写树的伤口”。
她批判朱自清的文章《荷塘月色》太过优美,觉得写作就要朴素,真实,甚至得罪同事也不无所谓。
当教务处主任以留任暗示她去道歉的时候,她只回了一句:“我在想,这碗饭怕是吃不下去了。”
她说:“一篇小说写好后,该把最后一段删掉,因为人们常爱画蛇添足。”这多么像她有缺口却有趣的人生。
她很善良,一个在国外从不联系的女同学希望男朋友出国,找她帮忙假结婚,她也答应了,然后莫名其妙的变成了离异,最后那个女生却断绝了和她的联系。
她很豁达,拿得起放得下。在不是很明白对方底细的情况下,坠入爱河,不但把自己交给了对方,还把仅有的九万块给了对方,仅留下一个古董罐子。
虽然最后鉴定古董很值钱,但我宁愿相信这个古董是对那个渣男有眼无珠的惩罚。
有过沮丧,有过失落,也没有对任何人讲,只是深藏在了心底。她只是把床换个方向,又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她就是做真实的自己。她不想去跟别人卷,也懒得卷。从她身上,看到慵懒的身影,却又是那么和谐。
在我心中,她是一个很可爱的女生,又是一个很有文艺气息的人,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幅好画,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她活的任性自由,像狂野自由的风,让我羡慕不已。
她做梦的场景是梦见自己成了菲佣,骑着自行车在旧金山赶集,跟卖鸡蛋、卖葱葱蒜苗的农民讨价还价。醒了骂自己,没出息,做个美国梦还这么土。
我能想象到她起床时,坐在床头暗骂自己的形象,多么可爱。
小杨老师虽然看似普通,但她有着独特的品位和见解,她的特立独行让她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就算特立独行,就算被很多人不喜欢,但还是有喜欢她的人,王桐、吴爷都是她内心的一抹色彩。他们与小杨老师在精神上契合相依,共同度过了一段率性而为的自在时光。
她才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修禅,她修闲,我想这是对她最好的概括。
故事的结尾,让人陷入一片怅然。
王桐说,她从小杨那里学到的非常难忘的写作教诲是,“写一棵树最好的方式,是写出树的伤口。”
其实再回看这本书,这何尝不是人生充满伤痕的一本书。从伤痕里流出的,不只是小杨的自得与沮丧,安慰与烦忧,还有我们各自各异且复杂的生活。
这本书是小杨老师的生活记录,更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缩影。
它让我们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体验,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不必过分焦虑,不必过分担忧,只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她教会了我如何在简单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如何在喧嚣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书中还流露出一种闲适与松弛的氛围,这与作者何大草身为四川人所浸染的蜀地文化密不可分。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成都的闲适与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就是平平淡淡,却是那么的朴实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