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夜的时候,同事按捺不住给我听李泽言最近给“她”打的电话以及朋友圈里是如何怼自己的。看着看着,想起了狗焕。有时候表现出来的“霸道总裁”样子感动了观众,感动了自己,却唯独温暖不了德善。一边损德善妆容像鬼,一边跑进门躲窗户后偷看;一边喊德善“特工队”一边担心她在自习室迟迟未回;一边在公交车上默默支撑她一边凶她扶好座椅。互怼的戏份热闹了观众却凉冷了真正喜欢的人。
很多时候不是不喜欢,不是不关心,而是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喜欢与关心。前段时间回家路上尾随事件,现在想来虽然可以笑笑闹闹的调侃谈不上心有余悸,但在那个当下却是真真正正体验了一把胆战心惊。朋友圈里炸开锅,有人庆幸,有人担心,有人关心,有人支招,也有人调侃。那一刻好像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始终不在选择范围内,哪些人能给予支持,哪些人只是看客。就像当德善崴了脚,同样是喜欢同样是关心,狗焕会破口大骂,阿泽却会选择默默蹲下准备背她,德善穿少了觉得冷,狗焕依旧是犟嘴训话,阿泽会披上衣服说自己觉得热。当问题来袭,你是会选择发泄情绪还是先解决处理呢?同样,当需要出现,你是会选择安抚情绪还是训话教育呢?大概就如狗焕所说“搞怪的不是时机,而是数不清的犹豫”。别说时机不对,别怪缘分不到,是你从来没准备好放弃什么来赌一个可能,是她对你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很多文章写过,两个人在一起不是1+1=2而是各自削去一半,1/2+1/2=1。但生活中这样的磨合往往行不通。有来访者抱怨小孩学习不自觉,一定要自己盯着,为此自己的生活变成总围着孩子转,单调乏味。当问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反馈母亲总是花太多时间在自己身上而没有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密不透气只想偷闲放松。当两个人都刨去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却反而因为失去相互埋怨,生活在一个恶性循环里。舒服的相互模式应该是无条件接纳,就像我看见你的牙刷是头朝下放的,知道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没有矫正,没有质问,没有改变,只是尊重你展现出来的样子。就像当家庭经济已经很拮据时,凯蒂看到女儿每次煮咖啡只是闻一闻就倒掉却不愠不怒,她认为这就是一个人喝咖啡的方式。我看见了我们的不一样,明白那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同样,我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对错,没有被迫一致。因为如此,生活才是多样化而非整齐划一的。如果改变会让两个人都痛苦,也许该重新思量,这段关系是否值得你承受这样的痛苦,这不仅仅是一段路,而是未来很长远的路。
当想发脾气的时候想想自己究竟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获得这样的结果是用情绪化还是其他方式能做的更好;当想挑剔的时候考虑考虑自己的理由是否真的那么无坚不摧,亦或也只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常态。别害怕结果惨淡,别取笑笨拙,别指责小题大做,也许第二天一切就都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