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
看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连成线……”
周杰伦的这首《星晴》是不是很耳熟能详的就哼了出来?我们每个人的第一步,都是牵着爸爸或者妈妈的手,一步一步的迈出去。
走,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一个敏感期。
或许你会很疑问,走也有敏感期?是的,走的敏感期大概在7个月的时候出现,孩子最开始先拒绝坐,要拉着妈妈的手跳动着,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走,尽管是不会走,也要到处走,走熟悉了,就无处不走,不管多长时间,不管路面是否平稳,此时的“走”,是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儿。
走——换个角度看世界
当孩子会走路的时候,他们没有累的概念,成人的走是为了目的而走,孩子则是为了学习而走,为了建立自己的存在而走。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再必须依赖成人而行,他们可以扩大活动的范围,甚至看到喜欢的东西,可以自己走路伸手去拿,不必再过多的依靠成年人,这是多么大的突破,这意味着孩子自己的生活,他可以开始由自己支配了。
蒙特梭利说,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第二次诞生,他的身体开始走向独立,用走路来探索新的世界,当他们迈出第一步,孩子的身体便开始走向独立,他从一个不能自主的人,成长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可是此时很多大人在孩子“走的敏感期”出现时,都有一个很深切的体验,孩子每天都充满热情的走着,而大人们却疲惫不堪地跟着,孩子的到处走动,要么担心摔着了,碰着了;要么突然加速的一溜小跑,让大人措手不及;要么害怕碰触到危险的物品。所以很多成人选择抱着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步伐和节奏去活动去探索,这就剥夺了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长的机会,也阻止了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走向独立的脚步。
这里想告诉家长们,孩子一旦学会了走路,但是到了2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就再也不想自己走路了,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抱着,因为,这时候孩子“走的敏感期”已经过去了。
所以大人们,尽量在孩子“走的敏感期”时,让孩子多走走,多探索,这才更有利于孩子独立的发展。
空间——更多的探索
不知道大家是否经常会看到孩子喜欢寻找各种各样的洞洞,然后将小东西从洞眼塞进去,只要是能看到的,拿到的,什么都塞,塞东西到洞洞里成了他乐此不彼的工作,很多家长看着孩子忙乎着,心中也满是疑惑,为啥填塞洞洞能让孩子那么聚精会神。
儿童的空间敏感期的发展是从0岁开始一直持续到6岁,而最早的空间敏感期是丢东西,孩子首先会发现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他喜欢把一些东西从高处丢到地上,然后再捡起来,继续从高处往下丢,这是孩子最早对空间的感受,等这个阶段过去后,孩子会发现,一个空间里面的东西能出来,外边的能塞进去,仅此就开始了洞洞之填补动作。
再紧接着,你会发现孩子在玩类似堆积木玩具的时候,就开始不断的垒高、推到、垒高、推到,这是最典型的感知空间发展的一种能力,是对空间感受的过程,而这个感受是儿童智能发展的关键所在。
再大些时候,孩子便会把自己藏匿在各个空间里,用自己来感受不同的空间,上下、里外、空旷与狭小,方圆等。所以经常会看到孩子把自己藏匿于柜子中、床下等地方,还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攀爬,让宝妈各种的找不到。
感受空间,发展到承受更大的空间,这实际也是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发展的过程,我们依然还是要呼吁家长们,给孩子爱和自由,空间敏感期对空间的探索,是儿童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一个突破极限的过程,不要过多的因为安全去阻止孩子,尽量在做好保护措施下,让孩子多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