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理学原创作品,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星星
在谈死亡之前,先说说生存吧
前段时间连续写了三篇文章,全部在探讨生命的意义。人就是这样,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问题,不停地给自己寻找下一个麻烦,在自己跟自己纠结、较劲的过程中,完成了智慧的增长、思想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很小的时候就在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
记得那时我还在读小学,有一段时间,每天都会被同一些问题困惑:我生长在这个地球上,这个地球在太阳系,太阳系在银河系,银河系在太空,太空之外是宇宙,那么对于这个广袤的宇宙,生命算什么?会不会在别的星球,也有类似的生命存在?我的生命和蚂蚁的生命对于宇宙来说有什么不同?
当我思索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对于宇宙来说,生命什么也不是,一切都是尘埃;外星人肯定有;我的生命和蚂蚁的生命没有什么不同。
既然生无意义,那么死的意义又何在?人又为什么会惧怕死亡呢?
遥远的死亡
我接触过的最遥远的死亡,在我读过的书里。
仍然记忆犹新的,是近两年读过的一些书:
《兄弟》的宋凡平被活活打死;《双城记》的卡顿为爱牺牲;《面纱》的瓦尔特死于霍乱;《海上劳工》的吉利亚特淹没在大海里;和刚刚读完的《九三年》——西穆尔登应和着铡断郭文头颅的咔嚓声,击毙了自己……
宋凡平死了,留下妻子独自养活两个儿子。在那个艰难时世里,我能想象得到他们将过一种怎样凄苦的生活。
卡顿为了心爱的人能和丈夫团聚,代替她的丈夫接受死刑。这是一种为爱牺牲的精神,很伟大。
瓦尔特医生是一个具有真才实学且品德高尚、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因为妻子出轨,把自己置身于霍乱瘟疫的最前线,最终感染不治而亡。瓦尔特是自杀的,从他选择去梅潭府的那天,就没想过要活着回香港。他的妻子不爱他,他感到生无可恋,所以选择了死亡。
吉利亚特是一个高尚的人,他独孤、单纯、爱得纯粹,他坚强、英勇、充满智慧,他伟大、无私,自我牺牲。他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人跟别的男人乘船出走,并淹没在大海里。他也选择了自杀,高尚的人都喜欢自杀。这让我怀疑瓦尔特和吉利亚特是不是都患了抑郁症。
郭文为捍卫人道主义而牺牲,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放走了自己的叔祖;然而法不容情,他的老师西穆尔登大公无私地宣判了他的死刑;他们师徒情深,情同父子,西穆尔登便随郭文而去。这就是果哥的套路,永远离不开死亡。在读了《海上劳工》之后,我已经能平静地接受,并在合上书页的时候,付之一笑。
每个人,都逃不掉命运的捉弄。
一些关于死亡的回忆
01
1990年,我生命中面对的第一次死亡,是我的外公。我清晰地记得几个镜头,如今画面感依旧:
我和外婆推开病房的门;
外公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床头是舅父,瞥了一眼走近病床的我;
四周围着姨姨们和妈妈;
妈妈穿着黑色的皮夹克;
看到她我清脆地喊了一声“妈妈”;
妈妈把食指放在嘴唇,示意我安静;
接着拉我走到阳台,坐在阳台的椅子上,抱着我悄悄地哭,我感觉到她因为抽泣而颤抖的身体。
我被吓到了,但我同时意识到,躺在床上的外公,再也醒不过来了,于是我也哭了。可我知道,是因为妈妈哭,我才哭的,我不明白外公的死亡对于她意味着什么。我只是不愿意见到妈妈伤心,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痛。
那一年,我八岁。
02
1993年,我大概明白了外公的死亡对妈妈意味着什么。这一年,我第一次感受到即将失去至亲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对于这段回忆,我不愿说太多。还是用几个镜头,捕捉一下那种心被撕碎的感觉吧:
妈妈坐在床头,拉我坐在她的腿上,抱着我,一边流泪一边跟我说:“你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妈妈以后不能给你开家长会了……”
”哇“一声我就哭了,哭得好大声。
我的二姨闻声破门闯了进来。
想到以后妈妈再也不会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年幼的我,除了痛哭,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别的可以做。
后来,我明白了,那种心碎的感觉,叫恐惧,我惧怕的是失去母亲后的孤苦伶仃。一个幼小的灵魂,该怎么独自面对这个冰冷的世界。我仿佛一下子跌进一个无底深渊,再无人庇佑,黑暗,我看到的只有黑暗。
03
1995年,我真的永远失去了妈妈。爸爸带着我在校园里走了很久很久,我知道他想跟我说妈妈已经去世的消息,我比任何人都清楚,都烧成那个样子了,怎么可能还活着?我一直在等他开口,等着他告诉我一个我已经知道的事实。
我早已不再是个孩子,那一刻我可以平静地接受妈妈的死亡。我很冷静,哭,只是一种条件反射。我没有恐惧,我知道今后的人生会跟爸爸一起生活,我不会变成一个没人要的孤儿。
多么可怕的人性。我们惧怕父母的死亡不过是害怕自己成为孤儿!那么我们哭的是什么?是悲痛亲人的离世,还是怜悯自己的身世?
我只想快点结束这一切,逃离这个地方。
此后半年,我一直靠服用安眠药入睡,并且需要爸爸跟我同睡一个房间——我害怕一个人处在黑暗之中,枕边还放着在五台山开过光的护身符。我畏惧黑暗。我常常会从梦中哭醒,却忘却自己做了什么梦,在黑暗中听到爸爸磨牙的声音,我感到我还活在这个世上。
04
2006年,我亲眼看着爸爸被一群庸医包围着,用心脏除颤器一次又一次电击他的胸口,猛烈地按压他的心脏,直到我的阿姨说了一句算了吧,别折腾他了。
我跪在床头,拉着爸爸冰冷的手。那是我人生第一次,那么近那么近地接近死亡。
爸爸的去世对我造成的打击,随着时间的流逝,逐年增大;而爸爸对我的影响,也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日渐加深。我渴望成为像他一样高尚、正直、豁达、坚强、幽默、谦虚又博学的人。我知道,要赶上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可我有的是耐心,我相信你植入到我体内的基因足够优秀,足够我在有生之年的有朝一日与你并驾齐驱。
长大了,我不再惧怕黑暗,有时还会享受黑暗;不再需要人陪,无论在任何环境下,我都能安稳地一个人入睡;不再依靠护身符,不再迷信,我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我意识到,我已经能坦然地接受至亲的死亡。我也从此,不再惧怕死亡。
那一年,我24岁。
05
2014年,我参加了姑丈的葬礼。一个曾经饱满、鲜活的人,如今瘦削、僵硬地躺着。在场的人都穿着深色的衣服,姑姑和表哥看起来很疲惫。
死亡对于死者而言,也许是种解脱,但对于亲人,却是莫大的哀痛。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至亲的离世,或早或晚;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亡,这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法则。死亡也并不可怕,相反,活着受罪才可怕。
人本就有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死,也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生者应该做的只有尊重,而不是漫无目的、没完没了地议论。
一些对死亡的看法
二十年前,我只想活到四十岁。我觉得活到四十岁足够了,四十岁多么老啊,四十岁的我还能干什么?不如早死早超生。
十年前,我无所谓活着还是死了,反正我不会去自杀,对于意外死亡我是能够接受的。
两年前,我开始害怕死亡。因为怕死,我把烟戒了,因为怕死,我开始跑步。
我不知道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慢慢成熟,开始正确地看待死亡,才有了这些转变;还是我找到了这一生都要追求的梦想,在还未实现之前,我并不想生命过早地完结。况且还有那么多未曾尝试的事情,死了,还怎么去完成?
生命是可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去赋予生命以意义,去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去逛逛这个世界,去感受、去体会,去爱、去奉献。
既然生命有开始,自然也会有终结,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来,所以我用力地活着,用力地爱,用力地追求梦想。我只希望从生到死的过程能够一天比一天过得精彩,一天比一天活得有意义,一天比一天坚强果敢。
祝爸爸和鲁迅先生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