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意经营重塑商业文明

    近日,人民日报对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专访引发广泛热议。这家扎根河南许昌的区域零售企业,在电商冲击实体经济、行业陷入“效率至上”内卷的当下,以“把人放在商业核心”的独特哲学逆势崛起,成为现象级商业案例。于东来的经营之道,不仅为迷茫中的零售行业提供了破局新思路,更以鲜活实践为中国商业文明注入了温暖而厚重的新内涵。

    “对‘人’的重视,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只有尊重员工、成就团队,企业才能走得长远。”于东来在访谈中反复强调的理念,绝非空洞口号,而是落地为一套可感知、可量化的制度设计。数据显示,胖东来八千余名员工税后平均月收入达9000元,净利润中人均分配10万元,管理层与技术人员更是高达70万元——这种“利润共享”机制彻底颠覆了传统零售业“资本优先、员工让利”的分配逻辑,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更难得的是,胖东来将“员工尊严”纳入制度化保障:设立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补助80%的“温暖基金”,明确员工被辱骂补偿1万元、被殴打补偿3万元的“人格尊严标准”,更推行每年150天的带薪假期制度。曾有员工因阻止顾客冲突遭掌掴,公司不仅当即给予3万元补偿,更坚决协助员工追究施暴者法律责任。这种“为员工撑腰”的坚定立场,正是胖东来月度员工流失率低至0.14%的核心密码——当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被珍视,便会以更高的敬业度回馈企业,形成“尊重—敬业—价值提升”的正向循环。

    在顾客价值层面,于东来“真品换真心”的理念,将商业伦理推向了新高度。这种责任意识并非突发善举,而是深度嵌入日常运营的基因:疫情期间,胖东来不仅捐赠5000万元支援抗疫,更坚持“所有蔬菜按采购价销售”,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商业即公益”;日常运营中,从“勇敢正义奖励标准”鼓励员工救助他人,到“无理由退货”背后的信任机制,每一项服务设计都指向“让消费者放心、暖心”。

    正如于东来在访谈中所悟:“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赚钱,更在于能为社会解决多少问题。”当多数企业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视为“成本负担”时,胖东来用实践证明:社会责任恰恰是品牌最深厚的护城河。消费者选择胖东来,不仅是为了优质商品,更是为了那份“被信任、被善待”的情感体验——这种“情绪价值”,成为电商平台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在连锁巨头追求“规模为王”、疯狂抢占市场的年代,胖东来的“区域聚焦”策略更显清醒与定力。它始终深耕许昌、新乡等区域市场,以“有限扩张”换取“无限口碑”:此次招聘中,特意设置“报名人数达3000人自动停止接收”的机制,只因“不想让更多人因落选感到失落”。这种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商业细节的用心,正是其拒绝盲目扩张的深层逻辑——于东来坚信,商业的成功不在于覆盖多少城市,而在于对每个服务对象的“价值密度”。

    当8.3万人挤爆系统竞聘900个岗位的“奇观”出现时,市场其实在用脚投票:在算法日益冰冷、人际关系逐渐疏离的当下,人们渴望有温度的商业关系。胖东来的区域深耕,本质上是“把每个顾客当邻居、把每个员工当家人”的社区化经营,这种“小而美”的模式,反而比“大而全”的扩张更能扎根人心。

    人民日报对于东来的专访,恰逢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当“内卷”“躺平”成为流行词,胖东来的案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企业不必在“压榨员工”与“讨好资本”间两难,通过尊重员工可获得高敬业度,通过善待顾客可赢得高忠诚度,通过承担责任可获得社会认同——这种“多方共赢”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商业“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

    不可否认,胖东来的成功带有创始人于东来独特价值观的烙印,其模式难以完全复制,但其中蕴含的“尊重人性、回归本真、创造共享价值”的理念,却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宝贵启示:当商业逻辑从“资本优先”转向“人本优先”,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企业就能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成为社会温情的纽带。

    这场访谈的价值,早已超越对一家零售企业的报道。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商业文明,应当让劳动者有尊严,让消费者有温暖,让社会有温度。于东来和他的胖东来,正用最朴素的行动,书写着中国商业的新叙事——善良从来不是商业的“软肋”,而是最持久的竞争力;尊重从来不是成本的“负担”,而是价值创造的“源头”。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像胖东来这样的企业,以人文温度重塑商业文明,让商业不仅是交易的场所,更是人与人之间连接温暖的桥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