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刻,我们的生活中掺杂了别人的影子
一切,似乎变得不再那么纯粹了
我喜欢音乐,时常都是挂着两只耳机走在路上,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有它在觉得特有安全感和满足感。
歌荒的时候,我也会点击私人FM,期望能搜罗几首好听的。在这个选歌的过程我喜欢盯着屏幕,特别是它看似不显眼的评论数量(而这个东西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你是否把这首歌加入到你喜欢当中)。
不得不承认,当看到999+评论的歌曲时我会花更多的时候去听这首歌,即使它刚开始可能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这就像是有一种强大的声音在告诉你这个是好的,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花时间去评论它呢?
就这样不假思索地我先添加到‘我喜欢’当中。
记得前不久有一次在宿舍用手机放歌,室友突然说:你放的怎么都是抖音里很火的歌,可是你又不玩抖音。
我有点懵住:是吗,这么巧。
但是,这,真的巧吗?
在这些巧合的背后,一部分由于互联网大数据所带来的用户精准追踪,还有就是我们自己情不自禁地追随大多数的脚步。
当然不可否认地是,某些确实不乏口碑效应的存在。
不过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很多流行歌曲、时尚单品、爆款产品……都有平台大V、明星效应在做推手。最后为他们买单的则是我们要成为大多数所要付出的代价。
再举一个平常的例子,现在大多数人都会用淘宝购物。虽然确实便捷,但它毕竟相对于实体购物来说有点儿信息不流通,起码店里的真材实料我们是摸得到的。
此时,我们往往会一开始选择销量优先,在抓取了用户的消费心理后,店家也不甘示弱,纷纷搞起了刷单、虚假评价等台面下的业务。这时,我们的选择也就失效了。
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种从众的心理吗?在我们固有的思维里总认为自己不能“孤军奋战”,跟着别人总没错,就算错了也有求安慰的。
你是否要问,从众,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我们都知道,现如今“网红”两个字很跑火,什么东西只要跟网红沾上边就立马吸睛,这也难怪众多淘宝店铺都打上“网红鞋、网红辣条……”,线下也不例外出现各种所谓的“网红打卡点”。
前不久的国庆期间,相信很多人都看了杭州“网红花海”被破坏殆尽的新闻。这片“粉黛草”原本好好的在那儿,不加修饰就已经美得像一幅画。由于网红背后的从众效应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这片花海的破坏已经管理人员的辛苦栽培,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折射。
而这,正是我们许多人都要有所反思的。
从众这件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不敢说去批判这个现象,只是说拿几个例子来一起思考,也许跟这个点没搭上什么边,也许谈的也没什么深度。
我们从来都来都不奢望每个人能为这个世界付出什么,但最起码应该不去伤害它 。就像在《奇遇人生》中看到大象被猎杀的现象时,我确实深刻感觉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微小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它们最好的保护就是我们自己可以不要成为那个残忍的购买者。(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记得看完这一期最大的感受就是:当有一件事情你明明很想去维护它却发现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时,这种感觉是最难受的。
未曾相识的不代表不想念,
未曾遇见的不代表不喜欢,
愿我,能结识可爱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