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的六维:主,客,形势,主客间往之术,主对形势的营造或推动,客对形势的营造或推动。主为我方(或某方)的人力,资源,格局,智慧,愿景,执行力等,客为另外一方。要办成一件事情并不是主要主客之间的力量对比,而要综合考虑后四者对主客实际力量的影响,后四者会营造主客的综合实力。后四者也是行事的主要着力点。
例如:汉文帝时期,晁错主张将削藩,在藩王死后将封地分给其子孙,达到分解藩王势力的目的。这和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是一样的政策。但是汉文帝时期一推行这个政策就引起藩王们叛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谋反,即使诛杀了晁错,藩王们依然继续往都城进攻。而汉武帝时期因为经过文景之治,两代帝王的潜心经营,积累了大量财富,中央权利更为强大,人心所向,(帝王对形势的控制力量比藩王们强许多)汉武帝本身也是雄才大略,所以推恩令得以成功推行。这并不是因为汉武帝比他爷爷强所以推行了这个政策,不管是文帝时期还是武帝时期,藩王们都深知这个政策会分解掉藩王的势力,只是形势比人强,所以乖乖实行这个分解掉自己势力的政策。而文帝时期倾向于藩王们的形势之所以会转化为倾向于汉武帝,是因为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自身的修为和提升,对形势的营造,所以同一件事情,文帝时期做是引起战乱,江山危亡,武帝时期做就是藩王势力分解,中央大大强化对地方的统制。此例还有启发是:要待时而动,待时不是静止地等待,是不断强化自我,营造时势的过程,假以时日,形势向我则时至。待时,强化自我,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