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81―100)页读后感

今天学习了正增强中的第四节影响正增强作业效率的因素和第五节中的误用,了解到正增强虽然能帮我们改正学生的一些行为,但如果应用不当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四节 影响正增强的因素

(一)行为的特殊性。特殊性包括可观察、可测量、可预期效果。

(二)增强物的选择。增强物不仅因人而异,就是同一个人,或因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三)缺乏与饱满。在训练期间,避免一次给予太多的增强物,或同一种增强物不要一直给予同样一个人,否则很容易造成饱和现象,而降低其功效。

(四)特效。当个体出现良好反应以后,采立即增强方式,其效果最好,若拖延太久,其效果就降低。

(五)配合成就标准而实施。应用增强原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良好行为的继续出现。可是我们应该明了个人行为如何表现,涉及个体的成熟与能力,不同身心发展,行为展现就有很大差异,殊异的心理能力,行为表现亦有很大的不同。

第五节 误用

(一)家庭方面。

1、应用在饮食习惯。不良行为获得增强物,该行为再度出现的机率增加。

2、应用在黏人行为。许多错误的强化,乃“妇人之仁”的心理促成。

3、应用在不当行为。客观条件的压力下,父母往往也误用了增强。

4、应用在功课学习上。上学第一,解决困扰,却强化依赖行为。

5、应用在不良行为。因学习重要,而方便要求,却加强不良行为。

(二)学校方面。

1、应用在新生入学。新生分离焦虑,增强失当,孕育不良行为。

2、应用在班级秩序。增强不限于老师,同学一起注意可能发挥更大效果。

3、应用在上课方面。老师的疏忽,学生的配合,不当增强于焉产生。

4、应用在同学纠纷。破坏同学的东西,家长理性赔偿,却强化子女不良行为。

5、应用在书写作业。增强可以应用于团体,但应用不当亦会产生弊端。

今日感悟:正增强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我们在对待孩子上,还是需要仔细观察,使正增强能发挥有效的功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