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后一天,是在海上度过的。从上海5度的阴天里出发,一路向南,晚上到30度的马累,从冬天穿越到夏天,身上的轻便羽绒服脱得只剩短袖T恤衫了。
马累机场出来就是码头,潜船把我们送到海中央的客船上,登上客船的那一刻开始,就把鞋子脱下,放在门口的的箩筐里,接下来整整七天,都是光着脚丫,从客船和潜船之间蹦跶,好像这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光着脚丫生活。
这是我第二次选择船宿,上一次还是一年半以前在菲律宾图巴塔哈,本来有机会在图巴塔哈完成我的50潜,但是最后出了点小意外,错过两潜,于是50潜的机会就留给了马尔代夫。
1月1日的第二潜,就是我的第50潜,本来我以为所谓50潜和100潜,就是数字的变化。当我潜到50多潜的时候,突然潜水在我的认识里和以前发生了变化。
在图巴塔哈,当时我被编排在稚嫩的第二小组,我们组里有六个潜水员,外加一个当地的潜导,和假装自己是普通潜水员,其实已经当了10来年的潜水教练Joe。Joe也是我的学潜水的教练,第一次,就是他拉着我的手下海;作为新手,总是会有各种故障,有时候是气瓶松了,有时候是放风筝了,有时候又不小心下潜到极限深度以下,每一次都是他飞身踢到身边,帮助解决各种小故障,问问OK吗?所以,看到他,心里就是两个字——O! K!;哪怕有时候他和我不是同一个组。
在马尔代夫,已经有40多潜经验的我,已经没有资格待在菜鸟组被教练照顾,熟悉的Joe也不是随行教练。这一次我和六个陌生小伙伴组成一组,配了一个当地的潜导。
在Miyaru Kando这个潜点,Briefing的时候就说是 incoming 的流比较大,大家快速下潜,准备好流勾,听潜导的安排,挂好流勾。当我们快速下潜到20多米的时候,潜导又指示我们转个弯绕过一块峭壁,上升到10多米,打了个手势,让大家准备好流勾,所有的人快速踢水往下潜。这时候突然发生了个问题,我遇到了这50多潜以来最大的流,我用的Fin还是学员的入门级Fin。前几次流比较大的情况下,我就突然发现自己特别耗气,已经和组里的男士耗气量一样了,请教了教练,他看了我用的Fin之后就说:“你这双Fin可以换了,太软,完全踢不动流。” 在Kando这个潜点,遇到的流比前几次大的太多太多了,我看到潜导和所有的小伙伴全力向下俯冲,离开我越来越远,虽然奋力踢希望向前,但是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是在往后退。他们距离我的距离从1米变成5米,10米,20多米,我能清晰地看到他们趴在前面的沙地里,看到他们五色的Fin在踢动,但是我被强大的水流裹挟着,越推越远。
这一刻,在20米的深海里,第一次感到强大的孤独无力,夹杂着一点点恐惧,这一潜,我已经不可能和他们为伍,我要一个人升水。当我决定一个人升水的时候,之前强大的无力感突然就消失了,我放弃了踢腿和流对抗,让流带着我向越来越远处漂去,默默地看了一下空气压力表,还有130bar的气,足够带我安全上升到水面。另一个问题产生了,我原先放在BCD口袋里的象拔,之前检查的时候就不见了,当时我全然没放在心上,因为每次潜导都会放象拔,我只要跟着他的象拔升水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没有象拔,潜船万一不能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个小小的我,我也许需要在海面上漂一个小时。
在5米处做3分钟安全停留的时候,我被水流推搡着漂来漂去,看着电脑表控制深度,脑子里胡思乱想。3分钟时间到,突然以前学到,但是从来没有用到过的一些知识都涌到脑子里——看上面有没有黑影,听上面有没有船经过的声音,都没有,小心翼翼地升水。浮出水面,才发现潜船就在距离我50米的地方,我打了手势,让它过来接我,安全上船。
我回到潜船上还在安神呢,突然船又启动了,向一个方向驶去。我探头一看,小托德一个人漂在海里。小托德是第一小组的,第一小组都是百潜左右经验的潜水员。在船上几天,小托德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整天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聪明男生,那天他上船的时候,一脸沉重。我问他发生什么事情了,接下来他告诉我的故事吓了我一大跳。
还是因为这一潜的大流(这一潜的流到底有多大呢?根据后来小伙伴们的记忆,气泡都是横着吹的;挂流勾的时候,要用手扶着,担心流勾被掰直;教练说他的面镜里都是水也不敢处理,因为身上还挂着一个人,单手处理怕面镜飞走;去过墨西哥索科罗的小伙伴说,比索科罗的流大多了;潜导说,马尔代夫深南线的流差不多这么大吧,可我们是四方线啊!)小托德的备用气源按钮被水流按住,10分钟气瓶里200bar的气变成了0,但当时他没听到,也没看到,周围的潜伴们忙着各自和流做搏斗,不要被流吹走,没有能力过去帮他。小托德吸着气,突然发现没气了,以为是二级头坏了,就拿出备用二级头吸,发现也没有气,一查压力表,是0,再看左右,小伙伴们虽然距离只有七八米,但都忙着抗流,谁都没能力游过来帮他,他也没有能力游过去求助。
于是决定马上从26米的地方升水,凭借的就是肺内残存的氧气,于是他就吐着气,看着表,控制着上升的速度。我最佩服他这一点,这时候他还警告自己,一定要控制好速度,不能太快,否则肺要吐血爆掉。这是因为肺泡的外面包裹着毛细血管,肺泡上升途中急速膨胀,毛细血管是要爆掉了。后半程肺里已经没有气了,于是他一路喝着海水,一边还给BCD排气,就上升了,“后半程,我真的是有点害怕了,心想,老子别今天在这里挂掉了!还好,表一直没叫。”小托德说的时候尽管语调平稳,但是心有余悸。
理论上来讲,人体内的氧气大概够消耗几分钟,如果能够在30秒上升到水面的话,大概没有性命之忧,但是很多人遇到这种紧急情况自己先就惊恐了,随后的应急处理就一塌糊涂。所以我非常佩服他这时候的冷静,当机立断的决定,以及在那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分析情况,提醒自己要控制上升速度,换做一个惊慌失措的人,一定就挂掉了。这不仅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还需要知识的积累,才能在0.1秒变成瞬间的直觉反应。
50潜之前,都是跟在潜导身后傻玩,甚至听Briefing的时候,一知半解也没放在心上,反正我这么乖,跟着潜导就行了。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如果我因为种种原因和队伍走散,自己一个人孤身在深海里该怎办?50潜之后,我第一次开始考虑,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装备出现了状况该怎办?甚至我安全到达水面,潜船一直没来接,我该怎么办?怎么能够保证我的出水点和Briefing的出水点尽可能接近,以便潜船尽快找到我。当我孤身在深海里,就会觉得需要具备一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怎么用指北针,怎么通过水流判断,怎么利用潜导的Briefing大致判断,怎么应对装备出状况的特殊情况?
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一个人孤身在深海。不止是潜水,也许只是一个人孤立无援的境地,怎样迅速摆脱那种绝望无助自怨自艾的情绪,聚焦于解决问题本身,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摆脱困境,不能再靠着傻玩的劲了,还需要补很多的课。我的目标是Fun Dive一辈子,50潜之后给自己定的一个小目标是——独立,与独立相配的是能力。
从海里伸出头,深吸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