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为我们讲述了孔子的一生,孔子的广泛学习、坚持学习、融汇贯通学习的精神让人感动,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学习对象广泛,真正做到了“有学无类”。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不但向很多长者、贤者,还向普通人,甚至是狂人学习。孔子出使周国时,专程拜见老子向他学习,老子专门赠送孔子一句忠言:“聪明能够深察的人离死亡不远,因为他们喜欢议论别人是非。学识广博、能言善辩、能力无边的人总会危害自己,因为他们喜好揭发别人的过错。身为子女的不能有私心,做别人臣子的不能只想到自己”,这前一句其实就预示着孔子的人生下场。孔子返回到蔡国时,长沮、桀溺两人在路边并肩耕田,孔子认为他们是隐士,派子路向他们询问渡口。得知是孔子问路后,溺桀说:“浑浑噩噩,天下到处是这样啊,有谁来改变这世道呢?况且与其跟从躲避恶人的士子,哪里比得上跟从避开整个世道的士子呢!”两人说完仍然耕作不止。子路把他们的话告诉孔子,孔子惆怅地说:“鸟兽不可与之同流合群。天下有道的话,我就不必参与改变这世道了。”
有一天子路走在路上,遇到一位肩扛蓧的老人,询问老人是否见到孔子,老人道“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老人把他的拐杖竖置在一边而耘除田中的杂草。子路把老人的话告诉孔子,孔子称赞这个老者是个隐士。孔子前往郑国,和弟子互相走失,孔子独自站在外城的东门。有个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瘠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把实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种乐观豁达自嘲精神,何尝不是一种学问。
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旁边,歌词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道德这样衰落啊?以往的事已无法挽回,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啊!完了完了,当今从政的权贵们岌岌可危了。”孔子走下车,打算与他说话。狂人接舆快步离去,孔子没能与他说话。
二是学习过程专注,注重学深悟透。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思想啁。”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思想,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三是克服学习困难,学习注重融会贯通。孔子说:“品德不进行修养,学业不深入研讨,听到富有道义的事情而不去做,有了错误和缺点而不能改正,这是我忧虑的问题。”孔子自认为自己为人是“学习道理不感疲倦,教诲别人不觉厌烦,发奋努力废寝忘食,乐于此道而忘却了忧愁,不知衰老将要到来”。即使是在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时,没有粮食,随行弟子生病了,爬都爬不起来,孔子依旧讲习、诵诗、弹琴、唱歌没有间断。子路生气说:“君子难道也有困窘之时吗?”孔子说:“君子能安于困窘,小人一旦困窘就胡作非为”。看到子贡满脸生气表情,孔子还告诫他说,自己不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而是掌握事物的基本道理并将其统筹贯通的人。
读史明智,作为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来说,必须具备广泛学习的能力,面对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向孔子看齐,时刻坚持学习,更应该学习孔子敏于学,践于行的实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