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鼓励
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但他又是一个有点知识分子气息的农民。父亲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贫穷,饥饿是那个年代的特征。以至于父亲常常提起小时候挨饿,吃树叶、树皮、树根的情景。父亲的命运比较坎坷,幼时丧母,少年挨饿,青年又遭遇十年动乱与大学失之交臂,中年为全家生计而放弃当工人的机会去经了商,老年又失去补缴养老保险的机会没有什么社会保障。但父亲一直都是个乐观派,从没因命运坎坷而唉声叹气。父亲虽己六十八岁了,但看上去还不到六十岁。也许知足常乐就是他保持年轻的秘方吧。之所以说父亲是个有点儿知识分子气息的农民,是因为他读过高中,还差点被推荐到大学。虽然因为成份问题没圆大学梦,但父亲在做农民的几十年里却养成了一个读书写字的好习惯。父亲对读书情有独钟,每当得到一本好书都爱不释手。
我上学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都不是很好,因为我是一个天生比较愚钝,脑子不是很聪明的人吧。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没有一次考到过100分,每当邻居家的小孩子拿着试卷在家长面前炫耀自己考了100分的时候,父亲都会鼓励我:“现在考一百分并不代表未来能考一百分,如果我们不停的进步,早晚一天会超过他。”我读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成绩还可以,但数学有时却考不及格。父亲并没有因为我的数学比较差,而责骂过我一回,他每次都鼓励我:“没考及格不要紧,重要的是你比上次进步了,进步了就说明你努力了,努力了下次还会进步。”直至小学毕业我的成绩都不突出,也就是在中游徘徊。但父亲自始至终都在鼓励我,在他眼中,我一直都是一个很棒的孩子。
我的初中上了四年,那是一段坎坷的经历。九十年代中期正是教师待遇低,甚至连工资都发不下来的时候。我读的是一个乡下中学,记得我们的历史老师说:“长大千万不要当老师,像我们半年不发一回工资,连买包烟的钱都没有。”那个时候老师真是无心教书,为了生存放学后他们有的去串街收废品,有的去沿街打爆米花,还有的为别人修补旧鞋贴补家用。初一,初二那两年我的学习成绩更差了。特别是英语一塌糊涂。听说我们的英语老师本来是教数学的,但乡下没有英语老师,他是一边听录音机一边教我们英语的。我的脑子天生就愚钝,领会能力差,所以英语一直没有考过及格。但是父亲一直没有放弃我的学习,他托人找关系把我送到邻近乡镇上的一个优质初中去学习。由于基础差,在新的中学里我又读了一个初二,记得那时父亲经常鼓励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要放弃,大不了从头再来。”正是在父亲不断的鼓励下我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了,初三那年我甚至有了考高中的希望,虽然最后我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被一所普通高中录取了。当时一个班级只有1/3的同学们能考上高中,相对于其他同学我比较幸运。因为没有考上高中的同学大部分都去沿海城市打工去了。
高中是我最难忘的三年。也是家里日子最难过的三年。我们姊妹三个人之间只相差两岁,姐姐读了一个商业中专家里花了不少钱,哥哥因为农转非迁户口也花了五六千元,而我上高中还要花钱。记得当时父亲四处借钱为我交学费,多亏有了亲戚们的帮助,我才勉强读完高中。高一的时侯我入班成绩排第九名,虽不十分突出但在老师的眼里己成了重点培养对像,我被老师任命为高一、一班副班长。当我给父亲说老师让我当副班长的时候,父亲鼓励我:“干什么都要有担当,要处理好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学习上也不要放松。”有了父亲的鼓励我更加充满了信心。高二时我被评为市优秀班干部,高三时我奋发图强,挑灯夜战,牢记父亲对我的嘱托及鼓励,最后考上了一所师范专科学校。虽然没有考上什么名牌大学,但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小乡村里,也算鲤鱼跳了龙门。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