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浅谈了读书笔记的方法,受到很多书友的认可和鼓励,加之因昨晚太晚,并未写全,所以今晚再谈读书笔记方法。
PS:文章最后有链接。
一、摘抄的时机,是立即摘抄还是等读完一章或者整本书再抄呢?
抄,是最初级、最基本的笔记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那抄的时机怎么把握呢?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发现一句就立马去抄,会影响阅读的连贯性,刚进入状态就被中断,这种方法不太可取。
如果读完整本书在抄呢?因为划了很多内容,你会摘抄很久,会让你心烦意燥,可能坚持不下去。这种方法也不太可取。
最好的办法是读完一个章节后再抄,正好借此机会从头再翻一遍,加深整个章节的印象,抄录的也不多,不会累,刚刚好。
以上三种方式我都试过,实验出真知,最后一个办法是最好的,至少是最适合我的,推荐采用。
二、笔记本要分门别类,传记、散文、历史、社科……可以参考书目的方式分类。
做笔记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练字,不是为了摆设,不是为了假装认真,而是为了以后查阅方便。
那么,怎么记录才方便以后查阅呢?
方法肯定多种多样,有全部输入电脑的,数字化,搜索很快,但电脑硬盘坏了容易丢失。有人说存在云空间,容易被泄密,隐私被公开,本来也没啥,总觉得怪怪的。
所以,最信任的是用笔记本抄录下来。不同的书籍使用不同的本子。现在经济基础好了,几个本子花费不了多少钱,买得起书肯定也买得起本子。
该怎么分类?分太细也不好,最好按照书籍的种类分,比如人物传记、历史类、散文类等。中国历史太丰富,还可以细分,明清的、唐宋的、民国的等,主要还是根据个人需求而定。
三、记手帐的方式,文字和绘画相结合。
很多读书牛人做笔记是文字加绘画,所谓的手帐,形式新颖、多样、美观,但能发出来的,看起来都不错,自己做却是三不像。
我没有绘画基础,且我认为这种方式可能比较花时间,所以从未尝试过。在简书上有很多朋友介绍这种方法,可以查阅和学习,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及时查阅不懂的知识,比如生字、生词,人名、人物、地名等。
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意思的词、没见过的地名人名等,这个时候不能偷懒,可以先做标记,然后再查阅字典、度娘,不要轻易放过去,这些点滴都是你进步的基础。
对于人名,作者提及的,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只是我们不认识罢了,可以上网查询他的简历、著作、经历等,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还可以记录一些词语,一些很美丽、经典的词语,连同它所在的句子,以后写文章就可以引用、借鉴,进而转换成自己的东西。
初中同学的姐姐写文章非常好,她就是专门摘抄好句子、好词语,写作文时就翻翻,看看有没有用得上的,久而久之,作文水平提高了一大截。
五、记录书中提到的书籍名字,把自己的“书树”养得更茂密。
我在《让别人荐书是因为你读书太少》中曾提过一个概念——书树。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自己的“书树”,就是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它是通过什么方式让你知道的,从这本书里你又发现了哪些书?以此类推,从一本书,可以繁殖出海量的书,一颗大大的“书树”就此形成。
我们所读的书籍里,或多或少的提到一些书籍,既然作者敢写在书中、敢介绍、敢引用,肯定也差不了。
把这些书记录下来,先上网下载免费电子书,快速浏览是不是可以详读,然后再考虑买纸质书。
很多人不知道读什么书,总是让别人推荐,除了读书少之外,就是没有在读书过程中记录书中提及的书籍,没有有意识的种植“书树”,总是仅限于正在读的这本书,小“书树”苗永远不会长大。
拖拖拉拉又介绍了五种方法,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注意事项。如果想让自己少有弯路,这几个建议不妨试试,肯定会有收获的。
与书相关的文章写了十篇,欢迎感兴趣的朋友阅读、指正,您的点赞、评论、关注是我坚持的动力,如果还能帮助到大家,那真的是阿弥陀佛谢天谢地了。
照片后有十篇文章的链接,好东西总是留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