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和老妈一起来到广州办签证,早上九点按携程约定时间来到城建大厦,办签证的人已经很多了,在柜台拿号后就一直等待,全部搞完已经下午两点多了,花费了五个小时。
走出大厦准备找地方吃饭时,抬眼看见佳兆业门口有海底捞的招牌,全天24小时营业。
这几年接触了不少有关海底捞的学习和研讨,特别是去年海底捞在香港上市后,对它关注的资讯和研究更是铺天盖地,但我至今还没有尝试过呢,既然碰见,正好可以体验一下。
征得老妈同意后我们来到了四楼,一出电梯一个热情的小帅哥问我们几位,引领我们一直往里走,这个时间不是饭点,座位上没有多少人,没有遇到所有讲述海底捞的文章,都提到等位的现象。
走了几个拐弯,旁边都是空位,我问为什么不就近安排呢?他说考虑到有老人,尽量安排离卫生间近一点的座位。小哥的回答有点海底捞的味道,还没坐下就有一个温馨的感受。
整个用餐过程的服务确实名不虚传,热情和周到,送了三次热面巾,细节考虑的很到位,上菜很快,台面清理的很及时,基本上一个服务员负责两、三张台,拉面条的小哥每次都要在桌边表演花式拉面,看起来只有十几岁的样子,面带羞涩,手法应该也是刚学的,有一次旋转的面带不巧碰到了突然站起来的客人,客人素质也很高,双方都连声道歉。
大厅空调很足,整体灯光较暗,光都集中在餐桌上了,每位食客都给了一张围巾以防溅到身上,当然手机套也都帮你带上,用餐完毕买单后,服务员马上送一个小礼袋,里面是一把给老人捶背的锤子,出门也是一路相送,一个帅哥端着一盘薄荷糖和牙签,我拿了几颗,走到门口,又有一个小哥端着小袋包装的炒米和锅巴,这方面海底捞显示了他强大的服务基因,把感觉做到缝里去了,不过炒米和锅巴这两样在广州这座南方城市可能就不适合了,吃了火锅出来,送杯冰水或者凉茶会更好的。
点菜是用ipad,操作简单,速度很快,明码实价,人少可以选半份,但是菜一上来,份量比一般的店要少,而且价格要高出一倍左右,一杯柠檬水都要6元,味碟小料每位10元。
考虑到地区收入以及用工成本和场地租金的差异,海底捞火锅基本上选址都在省会城市或者收入较高、对服务感受敏感的城市或人群。
天下没有免费的服务,只有你喜欢的服务以及相应的付出。
这次体验海底捞,虽没有体会到等位擦鞋,上网打游戏,阅读,水果等服务,尽管这次用餐中的服务也都没有超出以前文章里的描述,但实际体验中还是有所触动,人是不会无动于衷的。
海底捞作为一个普通的火锅大众饮食产品,能够从小小的四川内江小店,经过25年的发展,成为营收超过100亿,门店达到369家的上市公司,必然有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有别人难以模仿经营管理生态系统。
纵观多年前风靡全国的各类火锅品牌如小天鹅,内蒙小羔羊等都已不见踪影,唯有海底捞不仅没有衰亡,反而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市值超过1000亿,这与创始人张勇的个人经验理念、价值观和个人品格密切相关,黄铁鹰的«海底捞你学不会»里面的51篇实例让你觉得,看完这本书,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说,海底捞你学不会了。
所有公开的报道和研究文章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张勇为海底捞设计并运行有效的激励模式,计件和奖惩是他的核心,把所有的工作都进行量化,计件薪酬从最基层开始,递热毛巾都要计件。
另外海底捞的扩张所用的店长模式,培训方法也是充满个性和神秘感的。
曾经有一篇文章说,张勇在用«圣经»的方式经营海底捞,以人为本,给员工以尊严和幸福感。
海底捞的成功,在于它总是把顾客的幸福和员工的幸福,作为赚钱的前提,把声誉放在第一位。在海底捞,顾客才是真正的老板,员工工作的满意程度,是顾客评价的,而员工能快乐的工作,是让顾客真正感到满意的重要保证。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它依赖于一整套的管理办法和企业文化,也依赖于企业领导人的经营理念和胸怀,海底捞做到了。
我写这篇作业,又让我重温一下海底捞的书籍和文章,发现还要认真地,不折扣地学习,天天学,天天用,必须向张勇学习,胸怀和勇气,以及细到毛发里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