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惊觉,我行动起来是一件很好很好的事情,也突然发现生活的意义,大概就是在我们经历了不如意和不满足以后,坦然接受的那个心态吧,再真正成为自己以后。
内心的坦然和舒适,那种感觉很难去摆脱,也很难去做。
我想说的是,难的不是其他,难的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在很多很多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对待生活的角度,是否依然依然可以像当初那样,保持不变。
生活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和努力,也是我们不断和自己的抗衡。
生活总是由无数个意外和惊喜组成,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刚刚得知,我的室友要离职了,她可能会回老家。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月前,她和我一起租好的房子,我们要一起住,我们要一起生活。
然后她现在要走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我现在的心情,只是觉得这一切来的突然。
对于石器时代的人来说,石油就是一种黑色的液体,他们永远也想不到它将是支撑世界的重要资源。
同样,很多知识其实早就已经有了,只是如果我们没有去发掘和利用,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石器时代的石油,虽然价值连城,但却无法发挥作用。
知识本身并无法给我们创造价值,只有因为它的存在,改变了我们的选择时,它的作用才能真的体现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文章中帮助大家理清知识的概念,因为有太多的知识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也因此浪费了大量的注意力和时间。
所以大家不论是在阅读,还是在学习,都要时刻对照着这周文章中的条件来提醒自己,我有没有真的在学习有用的知识?
很多人在生活中喜欢纠结,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
判断标准不清晰。
就拿读书这件事来说,多少人有自己明确的选书原则呢?如果你没有,那你会认为所有的书都不错,所有的类型都想翻一翻。但对于有明确选书原则的人来说,需要看的书就那么多,安安静静踏踏实实看完就好,没有焦虑,淡定从容。
面对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把这些年来筛选知识的原则告诉大家,就是希望读者们能够在我的帮助下,提升一些效率,少走一些弯路。
当然了,大家在践行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对于自己还有一些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某方面知识只看英文之类的),那把它们也添加进去显然也是必须的。
重要的是,一定要践行。只有践行过后,你才能有更好的标准分辨优劣。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事实如此:
大部分所谓的智商的确不是天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我们每获得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智商就具备了上升的条件,当我们把某个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与行动之中之后,智商就开始事实上拉升 —— 可若是不应用,不行动,生活无改变,而那智商不会发生变化。
事实上,你天天都看得到,有些人在行动,有些人无所事事,于是,有些人的“智商”天天在攀升,另外一些人的智商永远保持在初始的水平 —— 当然,相对来看,必然是在不断“跌落”,因为水虽然涨了,船却沉了。
事实上,我们早就定义过聪明(其实也就是所谓“智商”的表现):
脑子里有多少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必要、准确的关联……